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天坑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 全球已确认的有78个(1)

2016-03-16 10:07:08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3月初,中法科考专家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的联合科考活动中,发现一个深度超过400米的罕见天坑,地下洞穴长度达16.5公里。据媒体报道,在全球已确认的78个天坑中,2/3分布在中国,这也让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天坑考察环境,吸引全球地质及生态科学家前往探秘。

喀斯特”特有的地质景观

世界各地存在许许多多的“大坑洞”,景观奇特且神秘莫测。古往今来,有人说这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黑洞”,有人说这是天外陨石撞击而成,还有人说这是大地震、世界末日的前兆……事实上,经过实地调查,地质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大坑洞”(专业术语为“天坑”)属正常地质现象——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地质景观,而且在世界上分布很广,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

“喀斯特”一词源于欧洲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后来南斯拉夫学者对这一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把这种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称为“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其实,我国很早就记录了这一类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记》中曾十分详细阐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类型、形成原因等。

说起喀斯特地貌,人们多会联想到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奇观。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经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

我国领衔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指出,“天坑”的容积不小于100万立方米,并有陡峭而封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坛状腔体。从观赏方面来说,是否壮观、雄奇、险峻,而且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往往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

作为“天坑”命名的权威学者,朱学稳教授在其《天坑释义》一文中,详解了天坑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的六个条件: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

目前,在全球已确认的78个天坑中,有2/3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地区(绝大多数位于黔南、桂西、渝东的峰丛地貌区域),中国成为不折不扣的“天坑大国”。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此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越南、意大利、巴西等地,亦有天坑分布与发现。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除我国外,在东南亚、美国、墨西哥、马达加斯加等地,也都发育有大片的喀斯特地貌,只是很多岩溶塌陷没有达到天坑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