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收藏家王贵忱:投机取巧必会失去艺术本身的价值(1)

2016-03-21 14:07:38  南方日报    参与评论()人

  南方收藏眼

由广东省文联主办,广东省书协、广州图书馆承办的“可居墨稿——王贵忱书法展”开幕式,将于2016年3月25日10时在广州图书馆展览厅举行。

这次展览将展出王贵忱先生从1954年至今各类书法作品120件,包括古籍的题跋、抄写的书稿、砖拓、砚拓、书写的对联和诗词等。

今年89岁高龄的王老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也是杰出的古文献专家、钱币学家和大收藏家。早在几年前,他已将自己毕业所藏的绝大部分古籍善本、文献资料和艺术品捐给了国家。

19日,南方日报记者来到王老先生的住所,围绕老先生的所学所藏对其进行了专访。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冯善书

简介

王贵忱,1928年7月生。常用笔名:可居、银州。辽宁铁岭县城(今为铁岭市银州区)人。中国著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收藏家,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被潘景郑先生誉为“魁奇之士”,是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文献家通考》一书收录的1700多人中唯一健在的人。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学术委员等。2007年入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

王贵忱居住岭南60多年,曾先后担任粤东交通银行经理、汕头地区建设银行行长、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等职。

“文德路大学”毕业生

王贵忱的书斋“可居室”高居广州闹市一栋30层的住宅楼,从室内120度拐弯的大窗户往外看,珠水两岸的无数风景尽收眼底。

记者与王老的交谈居然是从一块砖头开始。“原来你老家是河源的,我以前在粤东交通银行任职,就到过河源县(现为市),还在靠近龙川的一处江边捡了一块砖头。”王老在问清记者的家乡后掩不住一脸兴奋。“砖头上刻着‘德祐丙’三个字,后经考古研究,这是宋恭宗德祐二年的贡砖。估计是当时准备用来建州府用的。迄今,在河源只有我发现过一块这样的砖头。”

不过,这件珍贵的文物后来被王老送给了一位朋友。“我已年近九旬,在前面数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这样的经历数不胜数。从这块砖头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道理,不要忽视身边任何一件老东西,它们身上可能潜在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正因为比别人提早明白了这个道理,王贵忱从年轻时就开始注意收藏这些对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有帮助的东西。

广州的媒体曾以《王贵忱:广东的好东西都在我这》为题发过一篇先生的专访。熟悉老先生的业内人士都知道,这并非夸夸其谈。在文化界,王贵忱是学者眼里“连通古今、横贯硕儒的通常之士”,是我国著名的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及书法家,而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老先生从“弱冠之年”开始,就“一路走、一路学”,“一路学、一路藏”,“一路藏、一路捐”,是业内公认的元老级收藏家。

少年失怙的王贵忱是由外婆拉扯大的。由于家穷,在一位好邻居的帮助下勉强读到初小(相当于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如此可怜的一点教育背景,让外界人士对王老先生今天在学界显赫的身份颇为不解。

“我今天能够在钱币学、古文献学等方面学有所成,全是靠后天学习积累的成果。”王贵忱先生在记者面前笑称自己是“文德路大学”毕业的学生,他真正进入对中国文史、考古的学习和研究,是从到了岭南后开始的,广州的文德路就是他的学习根据地,几十年来他收藏的很多古籍善本都是从那里的旧书店淘来的。正是靠着古纸堆里扒来的一点一滴的知识,为我后来的相关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