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专家学者话说“壮族三月三” 已成广西一张新名片(1)

2016-04-08 15:32:06  广西日报    参与评论()人

多彩三月三

创新推进 常办常新

——专家学者话说“壮族三月三”

编者的话

雪 娜

又到一年“三月三”。这个在壮乡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节日,从祭祀、歌圩等形式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广西各民族同欢庆的日子。

2014年,“壮族三月三”成为法定假日。同年,“壮族三月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以此为契机,组织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激活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和地方文化发展。

“壮族三月三”,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从古代的上巳节纪念黄帝到民间祭祖,从壮族悠远的赶歌圩到踏春游,揣着一份敬孝,怀着一份美好。

“壮族三月三”,是凝聚民族团结的象征。一直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步伐始终如一。广西人热情、友好、包容的精神风貌延续着壮乡人的质朴情怀。各族人民在共同的欢庆中,更是增进民族间的融合发展。

“壮族三月三”,是一种充满活力与欢乐的民族文化。在一些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消弱的今天,她在民间仍有着生生不息的信念。与民同乐的个性,使其踏着时代潮流的节拍欢歌而行。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一张新名片。一种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一种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探索其品牌建设的路径。

今年的“壮族三月三”首次搭建电商平台,以“互联网 ”形式推介壮乡特产。广西各地举办300多项文化活动。在如火如荼的文化盛宴中,在不断跟进现代化步伐的民族文化建设中,我们该如何擦亮这张特色文化名片,使之焕发生机活力,在延续生命力的同时不断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期“花山”特邀长期关注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建设的专家学者,给“壮族三月三”发展“把脉”,以期增添这个具有重要意义节日的独特魅力。

专家学者话说

“刘三姐”献歌。 雨 琦/摄

民族兄弟唱山歌。 唐日明 谢永恒/摄

以创意增活力

石一宁

“壮族三月三”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一起,构成广西重要的民族文化标签。

相对于办了多年的民歌节,“壮族三月三”是古老而年轻的节日。古老,是因为有悠久历史文化。年轻,是它被确定为广西民族习惯节日只有3年。加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族文化遗产的相关机制保护下,可顺承东风,在全国成熟节庆活动中汲取成功经验。

纵观一些节庆文化,创意产业是时代潮流的方向。传统文化包括民族节日的传承,是在当代语境中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当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烙印。而当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创意密不可分。“壮族三月三”是壮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在坚守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可以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保护和利用“壮族三月三”节日,使之成为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一条途径。

融入创意产业的“壮族三月三”,应具有关于“壮族三月三”创意产业思维基础之上的顶层设计,包括建立全区性的“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组织,对各地节日活动进行协调,对区内外、国内外的观光者、考察者、投资者及旅行社、新闻媒体等提供咨询与中介。需要注意的是,“壮族三月三”是自发、原生的民族习惯节日,民族民间文化的天真、质朴、自由、活泼的本来样貌和原生态应得到完整传承,因此这一全区性组织更宜半官方、半民间或官方指导下的民间组织,政府部门行使的是指导、协调、服务功能,不宜太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