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通讯:编钟工匠30年坚守“铸钟王国” 传承技艺

2016-04-23 14:03:27      参与评论()人

中新社武汉4月23日电 题:编钟工匠30年坚守“铸钟王国”传承技艺

作者 梁婷

在武汉将军路一栋老旧办公楼内,室内摆放着一排雕有龙凤呈祥纹饰的青铜编钟。记者近日见到了59岁的编钟工匠刘佑年。

他告诉记者,最近团队正在研发编钟钟琴的编钟铸制,该项目有望推向海外,让更多人领略中国编钟的美妙音韵。

据史料记载,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大小三枚组合的编钟;其象征名分、等级,很少流传民间。

在刘佑年坚守“铸钟王国”的30年间,经他打磨调音的编钟多达千余口。他与团队设计、调音、制作的上百套系列青铜打击乐器,遍及台湾、香港等20余地的博物馆、高等学府、专业乐团和旅游景点;由其铸造的青铜器、精密铸件更是远销德国、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编钟调音,就是用砂轮机磨掉钟体内壁多余材料,把好听的乐音磨出来。”刘佑年说,古代编钟内在音符是工匠凭耳朵听、用石头磨出来的。

据了解,一口编钟需经由蜡模、制范、脱蜡、焙烧、浇筑、清砂、整理等十几道工艺,才到铜钟调音环节。而这些环节都达标,仅意味着其具备了调音基础。

“形是音的载体,音是形的灵魂。”刘佑年介绍,调音过程中,钟体的样式、大小、壁厚等都会对乐音产生影响。一旦出现偏差,音准、音色、音强、延时等指标不可能达标。同时,打磨是不可逆向的过程,哪怕多磨零点几毫米的壁厚,前期所有工序都将白费。为此,刘佑年要做上万次的测音。

操作车间里,砂轮机与钟体摩擦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铜粉四散飞扬。“不是真的爱这一行,很难坚持下来。”刘佑年坦言。

他介绍,自己亲手带出三个徒弟,如今年长者已50多岁,最年轻的也三十多岁,很多人没能坚持下来。将这些技艺传承延续,也成为刘佑年30年坚守的动力。

在刘佑年看来,中国有“钟鸣鼎食”的灿烂文明,从单音钟发展到按音阶编列演奏的乐钟,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

2009年,刘佑年赴北京参加国际古钟文化交流研讨会,一位法国铸钟师在现场领略了“一钟双音”后,不禁连连称赞。

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上,刘佑年所率团队复制的“曾侯乙”编钟,让在场的海内外人士共同聆听到中国编钟的古韵,这让他感到骄傲。

至今,在北京“鸟巢”对面,有一套高约16米,由818件青铜钟、磬、铃组成的巨型编钟。刘佑年及其团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睹中国编钟的风采。

“传承和发展人类共享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荣耀,更是使命。”刘佑年表示,只要条件允许,他将继续坚守如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