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梅氏的新京剧与新文化

2016-05-05 16:32:23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 靳飞

江南梅先凋,蓬莱樱尽落,京剧栋折梁摧,菊苑痛失领袖。当代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京剧梅派艺术的主要传承者梅葆玖先生于4月25日在北京病逝,5月3日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数千人送行,追缅盛德,备极哀荣。

论者多以为葆玖先生之逝,标志着一个文化时代的落幕,既为斯人亦为其所寄托之文化时代而惋惜不已,笔者对于此种心情尤能理解。不过,葆玖先生之逝,显见已经超越一家之缞,一剧之痛,而是构成当代之文化事件,笔者不揣冒昧,愿意就此提出更多角度的认知。

1

旧戏剧,新文化

梨园梅氏堪称是一个传奇的家族。其第一代之梅巧玲(1842-1882)即是京剧的第一代演员,名列“同光十三绝”之一绝,曾任“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班主。第二代巧玲长子梅雨田(1865-1912)是“声名廿纪轰如雷”的谭鑫培之琴师,著名的京剧音乐家。巧玲次子梅竹芬(1874-1897)是旦角演员,早逝。竹芬之子即是梅兰芳(1894-1961)。梅兰芳的出现,石破天惊,改变了京剧的思想意识与表演方法,改变了京剧的传承方式与生产方式,改变了京剧演员的社会地位,从而彻底改变了京剧发展的历史轨迹。梅兰芳以其无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和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合为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带动京剧艺术整体提升,同时也使之成为在国际上耀眼的中国文化徽章。笔者因而把梅兰芳之前的京剧与梅兰芳之后的京剧区分作两个阶段,前者可称之为“清末京剧”,后者则可称之为“民国京剧”。所谓“民国京剧”,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艺术家,在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与近现代西方工商业文明影响的背景之下,自觉对于“清末京剧”传统作出的全面更新。京剧亦由此呈现出名角如云、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迅速进入其全盛时代。作为梅氏第四代的梅葆玖先生,他所接受的实非梅巧玲之衣钵,而是其父梅兰芳创立的京剧新传统的最忠实继承者。换言之,与其把梅兰芳、梅葆玖父子视作是中国传统戏剧最后之辉煌,莫若说是梅氏父子开启了中国传统戏剧在中国近现代的崭新篇章。

梅兰芳等京剧艺术家对于京剧传统的更新,也影响到中国文化发生变化。举例之一是,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戏剧演员原本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1949年10月共和国成立,经由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名,梅兰芳先生成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出席开国大典。此一事件即标志着中国传统戏剧演员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无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里前所未有的文化新形态。自1949年迄今的六十多年间,梅兰芳与其梅氏家族,包括梅兰芳夫人与子女梅葆琛、梅绍武、梅葆玥、梅葆玖,以及他们各自的配偶和后代,始终保持着梅氏的清誉与盛誉。这恰恰足以证明,这种新的文化形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且也为今日之中国人所普遍接受。事实上,我们已经可以看清,现在的中国传统戏剧,就连缀在梅兰芳等开启的新篇章里;现在的中国文化,已经是置身于以梅氏家族为例证的中国新文化之中。当然,这不是要说,中国之新文化系全由梅兰芳等京剧艺术家创造,但他们确实也是这种新文化的创造者。中国之新文化,应是他们那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既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阵营的努力,也包括与此相对的“旧文化”阵营的努力,还有“新”与“旧”之间的各个阵营的努力,彼此角度或有不同,然而殊途同归。

梅葆玖先生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他在梅兰芳身后担当起重任,及时地把这种京剧新传统、中国新文化,连接到了当代京剧艺术创作活动当中,使得我们仍然可以延续着梅兰芳的道路继续向前行进,笔者因之而并不认为梅兰芳与梅葆玖的时代就此往矣。

(下转3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