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越剧传奇王文娟九十高龄再登台:葱茏舞台拾艺术遗珠

2016-05-07 20:04:01      参与评论()人
图为“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文娟)派越剧专场 石皎月 摄
图为“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文娟)派越剧专场 石皎月 摄

中新网绍兴5月7日电(见习记者 方堃)一身白色珠片旗袍,白色方跟皮鞋,丝绸旗袍修身摇曳,九十高龄的王文娟穿着薄薄的丝袜,在《黛玉葬花》的伴奏下,缓缓走向观众,步伐稳健,身段如初,姿态婀娜,将人们带回到54年前那个如梦如幻的电影画面。

1962年,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版《红楼梦》在上海滩上映,沪上36家电影院,24小时连映,场场爆满。2016年,越剧110周年华诞,“江浙沪闽经典越剧大展演”开幕之演,“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文娟)派越剧专场移师越剧故乡--浙江绍兴,九十高龄的越剧传奇再次登台,致敬越剧艺术。

“这次演出的折子戏,我特地挑选了当年最受追捧、最有代表性、最少公演的剧本,专场不仅是我个人艺术生涯的梳理回顾,也是越剧传统节目整理,最大程度真实地还原这些剧目当年演出时的韵味。”王文娟告诉记者。

于是,在这个专场上,观众看到了王文娟还曾经塑造过的祝英台、红娘和武则天,这些几乎已经失传舞台的角色,和林黛玉、鲤鱼精、孟丽君一起,呈现出王文娟极其全面的艺术功底和人物塑造能力,也让人得以一窥上世纪50年代蓬勃葱茏的越剧舞台。

据悉,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有,甚至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王派”是王文娟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王派”唱腔的形成师出名门,博采所长,独树一帜,其艺术魅力和成就得到了广泛肯定,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王文娟艺术回顾展专场曾在上海演出,引发轰动;十年之后,再排王派越剧专场,这位老艺术家的决心令人震撼。90高龄的王文娟,把关揣摩每个细节,坚持每天练唱一小时。

5月7日,在浙江绍兴的《千里共婵娟》——著名越剧艺术家王文娟王派艺术传承发展研讨会上,王文娟如此解释自己的初衷:“戏曲是传承艺术,越剧有好多经典保留剧目,是一代代人经过传承积累下来的。我们接受了先辈传下来的精品,如何去传承、发展呢?我在想,把剧目通过排练整理记录下来,给我们的后辈留一些资料参考,会不会对他们有点借鉴?”

“越剧诞生已经110年了,110年越剧在不断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剧目失传,2006年我做过艺术回顾展,当时由于时间问题,对老腔老调没有太多关注,这次终于补上了。”王文娟表示,现代社会文化多元,艺术表现形式推陈出新,但传统艺术,自有其美。

王文娟的入室弟子周琴告诉记者,在筹备和排练过程中,她和同僚们深切体会到了老调、老戏的魅力。“这些剧目情感太浓郁了、艺术性很高,难怪当年的观众进剧场都要带手绢擦泪。我们会尽可能维护王派唱腔的本质,不加入太多现代音乐的符号,原汁原味地呈现。”

“这次演出是越剧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迹。”浙江省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党组书记何俊杰表示,展演中好几折戏现已鲜见公演,有些唱段几成绝响。有幸王文娟还能把这些唱段和文字完整地整理出来。这种挖掘、传承、再现,带有抢救意义,而绍兴作为文脉不断的越剧之乡,将担当传承发展越剧的使命,联手全国打造越剧高地。(完)

图为王文娟王派艺术传承发展研讨会 方堃 摄
图为王文娟王派艺术传承发展研讨会 方堃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