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从“选才”到“育才” 浙江职教改革进入深水区

2016-05-08 20:02:50      参与评论()人

中新网嘉兴5月8日电 (见习记者 李苑露 实习生 李晨虓)“以前中小微企业招人用人经常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浙江省嘉兴市一贸易公司董事长邓秀峰回忆起企业的经历说道。

与邓秀峰描述的一般,“高不成,低不就”是许多企业引进人才时的“通病”,在民企众多的浙江尤甚。

在他看来,如今该情况有所改善,职业教育改革是原因之一。

几年前,该公司正式进驻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中场”。此后,牵头联合近百家中小微企业与该学院及其有关机构共组澳杰联盟外贸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进行人才定制化的教学。这既有利于缩短企业人才培养周期,又可以避免一部分人才的流失。”邓秀峰说。

新时期,社会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技能型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成为转型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有着新的使命。

在浙江,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有相当规模。

截至目前,浙江省有职业院校406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49所,有国家示范院校6所,国家骨干建设院校5所,在校生3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57所,在校生65万人。

为了使职业院校所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提高,近年来,浙江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各地建立以区域或专业为纽带、地方政府(或行业)为主导、高职院校为龙头、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或联盟。

同时,该省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力量,依托专业师资和实训基地,建立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

邓秀峰介绍,澳杰联盟外贸学院已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企业直接派遣外贸业务员常驻校内,协同骨干教师共同教学,形成“双师带徒”现代化职业教育模式。

历经数年如此的校企合作教学,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综合素质不断增强。

“职业教育改革正不断走向深水区。”杭州市教育局高中处副处长宋小华这样认为,“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不仅仅局限在用工上,而是深入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也不断步入深水区,校企互利共赢渐成常态。如今,职业院校不仅是“教学”或“就业”之地,也是企业产品研发和推广的重要平台。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已有如浙江中立叉车股份有限公司、联想集团阳光雨露(浙江)公司,淳安企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校生产和进行技术研发。相关合作企业也依托该校的辐射和资源平台进行员工培训和产品推广。

这在浙江已不罕见,也让职业人才有更好的“用武之地”。据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称,近五年,浙江共有200多万名中职、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已成为推进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两富浙江”和“两美浙江”的一支生力军。

“学校一方面应当立足于教学质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专业设置也应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从用人市场出发,设立相吻合的专业和教学方案。”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怡民如此表示。

“人才输出、研究成果不被企业认可,校企合作便缺乏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合作也只是一纸空文;相反,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合作自然水到渠成。”对于职业教育改革,他如是说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