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北京首查可移动文物家底儿 638万件列入名单(1)

2016-05-10 10:35:23  京华时报    参与评论()人

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北京市历时3年多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首份答卷。从2012年底起,对全市15463家国有单位进行了调查,确认有可移动文物的收藏单位共339家。

截至2016年4月1日,北京市申报的普查可移动文物638325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39388件/套,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经过普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药材和昆虫、故宫里发现的晚清玻璃底片等珍贵文物浮出水面。

□发布

可移动文物数量全国最多

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2年年底正式启动。北京市对全市15463家国有单位进行了调查,确认有可移动文物的收藏单位共339家。在此次普查中,新发现208家国有单位收藏有可移动文物,包括中央单位99家,市属单位17家、区属单位92家。

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可移动文物指的是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其保护单位多为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或民间收藏。

截至2016年4月1日,北京市申报的普查可移动文物638325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39388件/套。北京市申报的普查可移动文物数占全国的18.93%,珍贵文物数占全国的22.76%,可移动文物普查总数与珍贵文物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据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介绍,通过此次普查,北京市首次基本摸清了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初步掌握了北京市文博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文物的本体特征、基本数据等。

于平说,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价值突出的可移动文物是北京先民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城市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而中央在京单位多,部门、行业隶属关系复杂,开展普查工作难度大,是北京市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一大特点。

在此次普查过程中,北京市不仅新发现208家国有单位收藏有可移动文物,还有许多惊喜发现。一大批有价值的文物得到发现和认定,纳入了国家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文物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而普查背后的故事也将大众带回文物所在的年代,重新讲述历史,翻开新的篇章。

11月网上公示文物“身份证”

通过此次普查,首次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准确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数据档案和大数据库,进一步健全了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

据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哈骏介绍,2016年是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收官之年,北京市将按时保质地完成此次普查工作。今年将完成剩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少于150万件藏品的信息采集和登录工作、全部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数据采集与上报工作、对平台已完成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完成《北京地区博物馆藏品基础情况调查报告》、《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北京地区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名录》。

下一步,将在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逐步公布文物数据,逐步公开符合公开条件的一般文物信息,定期公布文物资源总体情况,发挥已登录数据在文博创意产业、智慧博物馆项目、博物馆展陈、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今年11月,可移动文物的“身份证”都会在网上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