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原中新社记者徐泓追忆杨绛 不少所谓引文是伪文

2016-05-25 21:11:17      参与评论()人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电 题:原中新社记者徐泓追忆杨绛 不少所谓引文是伪文

中新社记者 高凯

25日,中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京辞世。曾以中新社记者身份采访过杨绛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追忆称,“她的纯真与智慧,善良与从容始终如一。先生的离去,代表一个时代的远去。”

杨绛先生生前为人十分低调,极少接受媒体访问,而徐泓是为数不多有幸与之有过面对面交流的记者。

1932年,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曾经与杨绛一起在北平燕京大学寄读。“杨绛先生的《洗澡》1988年先在香港、台湾面世,1989年初三联书店出了样书。我那时已经是中国新闻社的一名记者了。杨绛先生是看在我父亲老同学的面子上,打破了不接受记者采访的惯例,让我完成了对这本书的报道。”徐泓说。

徐泓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回忆称,“杨绛先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特点是智慧,她看透了一切,却依旧善良、平静。”

她在25日发出的追忆文章《送别杨绛先生》中回忆,“听两位老人(钱钟书与杨绛)谈话,妙语清言,议论风生,真是一种享受。尤其那逸兴遄飞的淘气话儿,时不时地似珠玉般涌出,令人忍俊不禁。他们的幽默与众不同,有一股通达世情又超然物外的味道,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世界里。”

徐泓说,“尽管那次采访之后,我们书信未断,但是我极少再去打扰杨绛先生。因为她和钱先生一直都很低调,很少有人去过他们的家,我很尊重他们那种半隐居的生活意境,其实后来想起那一次的采访依旧会觉得很贸然。”

作为著名学者、作家,杨绛一生著作颇丰,徐泓说,“最让我有感触的还是《干校六记》和《我们仨》,先生的散文文白如水,但其特有的韵味隽永,我觉得最能代表先生心性。那种幽默与从容的文字,再难得见。先生一生经历许多,但是她的纯真与善良始终如一,这份淡定从容,体现在她的文字中,体现在她的一颦一笑中。”

徐泓感叹,“先生晚年整理了钱钟书先生的众多著作,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项繁重的工作,她的支撑是感情和心性。”

杨绛先生的离世引发一片感慨追忆,此间社交媒体被追思刷屏,对此徐泓说,“我看到相关的很多文字,很遗憾的是,这其中有不少所谓引用先生的文章是伪文,也就是说作者提笔前并没有好好读过先生的文字,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浮躁。”

徐泓认为,洞悉一切之后的宽容淡定,沉静从容,是杨绛等一代学者身上的可贵风度,“先生的离去,代表一个时代远去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