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李公朴女儿忆父亲:曾和陶行知创办社会大学

2016-07-12 21:05:02      参与评论()人

中新网南京7月12日电 (唐娟 盛捷)“社会大学是父亲和陶行知一生中最后一次办学,他们为民主办教育,也为民主而献身”。2016年7月12日是李公朴先生殉难70周年,当天,李公朴女儿张国男在常州举行的纪念李公朴先生系列活动上,深情回忆起父亲李公朴。

“七君子事件”曾轰动一时,作为“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祖籍常州,生于淮安,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也是社会教育家、新闻出版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46年7月12日,李公朴先生在昆明牺牲,年仅44岁。

已至耄耋之年的张国男,满头银丝,精神矍铄,回忆起父亲的点滴,张国男感慨万千,李公朴去世后,许多朋友写文章纪念他,会在李公朴的名字前面加上几个头衔,其中一个头衔是称呼他为“社会教育家”。

张国男回忆,李公朴会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去办教育,根据情况,李公朴办过平民教育、抗战教育和民主教育。李公朴曾与陶行知一起推行民主教育,并筹备办学,定名为社会大学。

“在中共和民主爱国人士的大力帮助下,1946年1月15日晚,陶行知和父亲筹办的社会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陶行知任校长,父亲任副校长兼教务长。”张国男说,当时的教师的阵容非常强大,有翦伯赞、华岗、邓初民、许涤新、王昆仑、孙起孟、侯外庐、胡风、何其芳等。还有专题讲座的老师,如秦邦宪、邓发、田汉、柳湜、乔冠华、郭沫若等,有时周恩来也亲自到场作报告。

据了解,社会大学是夜大,每晚6:30至9:50上四节课。第一批招收的学员有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工商业者、文化工作者、失业青年等。社会大学的第一期学员约200人,按照每人的特长和兴趣分配到各系学习。

“在当时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社会大学的创立,实际上是一场教育革命,对旧的教育制度、教育传统的挑战。社会大学实施民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为新中国的建立,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张国男如是说,社会大学创立后受到重重阻挠,最终,社会大学在完成了三个半月的第一期学习后“夭折”了。

社会大学也是李公朴和陶行知一生中最后一次办学,“他们为民主办教育,也为民主而献身。7月11日,父亲回到昆明时,被暗杀。半个月后,陶行知在上海被迫害,最终于7月25日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张国男悲痛地说。

张国男将李公朴办教育的思想和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他认为教育要与做人、做事和求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缺一不可,要让青少年活读书,读活书,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去读书。“我认为,父亲关于办教育的这些思想和经验,直到现在仍有现实的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