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走进首个民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图)(2)

2016-07-28 15:41:09  四川在线    参与评论()人

修复破损古籍,首先要配纸、染纸,分解粘连在一起的书页,然后补书页、托书页、喷水压平、捶平、剪齐、装订等,共有10多个环节,每一项都需要十分小心细致。“古籍破损程度不同,修复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讲,修复一册书至少需要15-20天。”彭德泉说,为了保证修复质量,他们连电熨斗都不用,而是采用自然风干方法,“效率虽然低一些,但修复质量比较好。”

到了午餐时间,记者发现仍有几个员工在低头忙着工作,顾不上吃饭。“有些环节不能停下来,必须一气呵成。”27岁的万小兰解释说。

原本从事IT工作的万小兰,正在修复一批西南交通大学1911年到1946年间的英文博士论文。“因为西文文献所用纸张和装帧办法等都跟中文古籍不一样,所以修复方法也不太一样。”万小兰说,一个人基本上每天只能修一页。

修复古籍,难的除了手艺,还有材料。在工具架前,有一卷专门用于修复西文文献封面的织布。“我们找了很久,才打听到天津有一家织布厂生产过。人家原本都已经停产了,我们跟对方联系后,通过定制方式才恢复生产。”彭德泉说。

接手每本古籍后,他们都会先拍照存档,并为其专门建一个修复日志,详细记录下修复情况。有一些碳化过于严重,实在无法修复的碎片,他们都会小心地收集好装在信封里,返还给古籍所有者。

修复师在补页

继续坚守 修复人员要耐得住寂寞

四川是文献大省。据初步统计,全省馆藏单位有各类文献250多万册。此外,还有大量的私人收藏。同时,由于四川温热、多雨、潮湿的气候,纸质更容易霉变腐烂,很多文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

然而,四川的古籍修复人才又很缺乏。据了解,目前全省专业修复人员不到60人,按照每人每年平均修复50册计算,至少也要上千年才能修复完成现有的损坏文献。

彭德泉认为,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于工作相对枯燥,修复人员要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收入并不太高。“从事这个行业,需要真正热爱这份工作。”

据彭德泉介绍,修复一本古籍,一般费用在2000元左右,按照一人一天人工费用100元计算,半个月就是1500元。同时还需要一些纸张等材料,剩下利润很少。

除了修复古籍,修复中心还承担起整理古籍的任务。

绵阳安州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一套完整的《函海》,就得益于修复中心的修复和整理工作。《函海》由清代学者李调元编撰,因包含内容广泛,被称为“巴蜀百科全书”,其中还有大篇幅的关于川菜、川剧等巴蜀特色的资料,以及苏轼三父子的作品。

2012年,修复中心接手修复《函海》,但原本有160册的全书却只有159册。修复过程中,彭德泉正巧在为雅安市图书馆整理古籍,偶然发现了《函海》中缺失的那册《古今谚》。经过双方协调,最终为安州区图书馆补齐了那一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修复,《函海》不仅有了完整版,而且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