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贾英华:追忆恩师郑诵先(1)

2016-07-31 18:35:02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学者贾英华新书《杂忆皇城脚下》封面。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年轻时,我曾向一代书法大家郑诵先学习书法,虽至今未修成正果,却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

一九七四年下半年,我患重疴病休在家。为静心养病,遂制订一个作息计划——上午读书、下午习字,晚上学戏。其间,我偶然从同学处借得一本《各种书体源流浅说》,读过后受益匪浅。见著作者乃郑诵先,我遂突发奇想,如能到先生樽前就教岂不是好事?情知无由得见,只得将此梦想搁在心底。谁想,我偶向忘年之交张祺祥提起,谁知他哈哈一笑:“你可能还真有缘,如果你想认识郑先生跟他学书法,我可以当‘媒人’,我跟他有几十年交情了。那可是一位人品正直的大书家!”

对我欲学书法之事,张祺祥默默记于心内。一九七四年秋季的一天下午,他约我到郑诵先家去认师。张祺祥诚恳地告诉我,前些日子已跟诵老讲过,他起初怎么也不肯应允,谈到最终只说看看人再说,还是碍于我的老面子。

在月坛北街一幢楼底层北边的单元外,我俩敲响了郑诵先的家门,一位肩披“五四”式围脖的年轻人开门迎进我俩,后来听说这是京剧名家李少春之子。此时,郑诵先正怡然自得斜倚在屋内东北角的躺椅里,见我俩进屋,忙站起身与张祺祥握手。寒暄过后,张祺祥指着郑诵先对我介绍说:这是诵老,然后,又将我向老人作了介绍:“我是来介绍一个小青年,给你做学生,今天拜见你来了。”

“不用客气,请坐。”郑诵先对我拜师不置可否。此时屋内还有五六位老人,都是他俩熟识多年的京城名流,互相打过招呼,落座后他俩彼此闲聊起来。郑诵先问起张祺祥,你帮尚小云先生整理日记怎样了?张祺祥回答说,正在梳理当中,不过进展挺慢。之后,众人又一起闲谈起诗书画以及社会轶闻。

一些老人陆续走了,只剩下我和张祺祥陪着郑诵先聊天,随即纳入正题,张祺祥又重提我拜师之事。诵老深思半晌,迟疑地说:“不是我不收……”听到这儿,张祺祥忙拦住话头,“英华可是个老实孩子,病休以后成天在家练字看书,也喜欢诗词。不是我过奖,他可不比一般小青年。”由于张祺祥一再请求,郑诵先只好勉强答应下来。见此,张祺祥面露悦色,起身告辞,“就这样吧,英华你再跟郑先生聊聊,我还有点儿事先走了。”郑诵先临送张祺祥出门之际,扭过头对我说:“其实我倒没什么,如果你愿意学书法,就没事儿常来吧。”

临走之际,诵老嘱我下次来时带几幅你写的字吧。第二次我来到诵老家时,带去自己“急来抱佛脚”临摹的四幅字——真草隶篆。诵老粗略看了一遍,仅拿起我写的那幅隶书毛主席诗词《为女民兵题照》说,这还稍有点儿意思,其他字体都不要练了,以后你先练隶书,临帖——这是基础。这样能站住,然后才能走——行书,最后才是跑——草书。他对我说,书法实际是一种综合修养,字如其人,别学那么花哨,要打好基础。临出门他叮嘱我,以后尽量别在人多时来,因为聊天浪费时间,年轻人要珍惜光阴练长功,下苦功夫。

自此,我就常趁人少时去他家请教。我看他时常孤身一人,便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零钱买了炼乳和麦乳精前去看望。诵老执意不肯,在我再三请求下,他才勉强收下,还一再叮嘱我下不为例。偶然从张祺祥口得知,他时有一子,却从未见过,直到老人逝世多年后,才知其子乃京城大才子郑必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