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上海支青“塔河艺术团”阿拉尔汇报演出讲述新疆沧桑巨变

2016-10-08 17:25:06      参与评论()人

中新网新疆阿拉尔10月8日电 (杨东任新农)浦江塔河一线牵,归去来兮见沧桑。“捧着塔里木河边的沙土,心情百感交集。虽然已经离开了40多年,毕竟在这片土地工作了近20年——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忆永远抹不去啊!”胡尔朴如是说。

塔河艺术团成员参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杨东 摄

20世纪60年代中期,10万上海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分批来到天山南北支援新疆建设。大部分人在80年代初的“知青返城风”中返回了上海,少部分在新疆工作到退休回到上海定居。

姜万富为大家取药。杨东 摄

胡尔朴1963年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团,历任农工、拖拉机手、钳工、教师,发表大量小说被调入新疆作家协会《中国西部文学》编辑部任小说编辑,多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直退休定居上海,又出版了多部以新疆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7日晚,首场演出开场歌舞《欢聚一堂》。杨东 摄

10月7日,阿拉尔人期盼已久的塔河艺术团歌舞晚会成功举办。观众掌声此起彼伏,剧场气氛热烈沸腾。

据领队田园介绍,塔河艺术团50名成员由回沪定居的“支边青年”和他们的后代组成,平均年龄超过65岁。带着浓浓的回忆、憧憬和向往之情,精心创作了“浦江人·塔河情”歌舞节目。在阿拉尔,所到之处,有金秋如火的田园风光相迎,有江南水乡般的城镇新貌相送——一路采撷青春的回忆,饱览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

胡尔朴是该团的“记者”,称:“新疆的生活经历是我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7日晚,首场演出维吾尔舞蹈——顶碗舞《飘香的美酒》。杨东 摄

据悉,塔河艺术团4日从上海出发,6日清晨下了火车乘汽车,中午时分抵达阿拉尔,午饭后,顾不上洗去近万里颠簸的风尘,便来到坐落于塔里木河岸的“上海知青林”观光;整个下午参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华永祥是上海支青的后代,演唱两首独唱曲,情不自禁泪润眼眶,喉头哽咽,多次被掌声打断。他对观众说:“我出生在第一师三团。6岁时被父母送到上海由爷爷奶奶养大。对新疆的记忆遥远而模糊。参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让我知道了父辈和父辈的上一辈,当年开发塔里木的悲壮和伟大,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文艺生活极度匮乏的岁月,芭蕾舞剧《白毛女》家喻户晓。上海支青王明是第一师文工团的首个喜儿扮演者,阿拉尔许多老人还记得她当年的模样。如今王明七十岁了,一段《北风吹》让人们感觉当年的“喜儿”又回来了……

1963年夏来到第一师十三团的何百成,在阿拉尔工作40多年直至退休到上海定居。为抢救上海知青在新疆工作的口述史,和同伴们自费购置摄像摄影设备,组成《边疆往事——讲述》摄制组,四次来到新疆采访、录制了数百人、五千多个小时的“口述”素材。他是这次汇报演出的发起、协调人,同时带着搜集《边疆往事——讲述》素材的使命而来。他说,他将在有生之年倾注全部心血做好《边疆往事——讲述》的抢救工作,为“铭记历史,激励后人”尽绵薄之力。

姜万富1966年从上海来到帕米尔高原昆仑山深处的新疆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务农多年后从医。40多年,成功为各族群众患者做2000多例手术,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亲切地称为“驴背上的医生”,他曾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此次,他既是音乐剧《上海好巴郎——姜万富》 的表演者,又是随团医生。剧情催人泪下,姜万富的出场和肺腑之言把演出推向高潮。

据悉,塔河艺术团计划在第一师阿拉尔市深入大学、农场演出5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