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专家呼吁:返璞归真 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

2016-10-14 17:30:10      参与评论()人

中新网北京10月14日电(杨丝路)为期4天的2016清华设计学术周即将落幕。多位建筑学专家在报告中、论坛上反复呼吁,应深入探寻建筑的本质,反思设计理论与实践,不要被种种表象所迷惑;要返璞归真,以高超的质量和技艺、以追求艺术的精神,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永恒作品。

今年的清华设计学术周包含两场学术主旨报告、六场主题论坛、一场设计主题展,汇聚了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多学科精英才俊,全方位呈现中国当下对建筑本原、工匠精神的思考。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表现是基建速度慢下来了。在这一关键时期,更需要思考建筑设计的本质性问题。”

大巧若拙 返璞归真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胡绍学,通过追忆昔日求学时的轶事,重温了梁思成提出的“拙匠”概念。

在1963年建筑学报上,梁思成发表《拙匠随笔》。他自称“拙匠”,以随笔的方式,在科普作品中漫谈中国的建筑,深入浅出,立论清新,言之有物。

在胡绍学看来,“拙”意味着艺术的境界、返璞归真。“匠”的意思是对自己的这份工作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发挥到极致。

“每位杰出的建筑师都经历过自身建筑语言的转型,从对世界外部的探索,转向对自我的发现与建构,再回归到自己的思想。”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认为,无论是从学习模仿、到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无论是从轻盈抽象转向质朴厚重、或试图找到意义永恒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建筑师的创作转型通常包含两个方面:“变”与“不变”。变的是外在形式,不变的是思想的基因和内在的本原。

“抛弃形式、符号、象征,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这样呼吁。

不断反思 探寻本原

工业与技术赋予建筑无限的可能性,人们开始担心文化意味的消失。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孟岩认为,设计实践中,始终不能回避的五个问题是:对待自然、传统、现实、城市、未来的态度。都市人面对的“自然”已不是原始的自然,而是“都市山林”,是城市急剧发展缝隙中的“残山剩水”,其中交织、混杂了现实、传统、记忆与想象。只有充分理解现实和它的由来,才能把握未来的方向。

孟岩主张,城市就应是高密度和复杂的。混合与杂糅,是城市文化的催化剂。其不确定性不应被过度清除。

与会专家们认为,全球化与所谓的地域文化并不冲突;不能把地域性、地方化仅仅理解为地方材料、地方民俗等片面、符号化的东西。建筑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多样性。真正的地域性,是对于场地有非常具体、深入的解读。即便是在同一地域,每个项目所面临的场地条件不一样。建筑语言不应限定在某种定式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庄惟敏表示:在中国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营造手段的日益丰富,建筑的象征意义不断扩大。这种扩大给城市带来了千奇百怪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模仿取代了精神再现,建筑的内在的逻辑被表面形式所淹没”。

庄惟敏呼吁,在尝试表现各种象征意义的同时,还要不断探寻建筑的本原,审视当代建筑师的角色和建筑学的基本任务,在中国建筑界进行反思,使思想得以萌发,学术得以进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