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93岁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去世:其名其庸 其学极博(1)

2017-01-23 11:35:19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其名其庸 其学极博 93岁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去世

2017年1月22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而就在他去世前几天,冯其庸于1967至1968年间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刚刚出版。

著名红学家周思源说,“他可能是最后的老一代学者,他的去世,是学术界很大的损失。”与冯其庸有过师生之谊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也说,“95岁算是高寿了,但听到噩耗仍旧非常震惊。冯其庸众所周知的成就在红学领域,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极其博学的学者,在文学史研究、摄影、绘画、书法等诸多领域,都有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几度失学 刻苦自学

冯其庸于192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中贫困,小学、中学,读读停停,几度失学,他只得一边种田,一边在务农之余刻苦自学。抗战胜利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从广西迁回无锡,于1946年春天开始招生,冯其庸的大哥和亲戚凑了学费支持他去应试。

在进入无锡国专之前,冯其庸已经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但真正影响他的学术之路的还是这所国学专修学校。和冯其庸同乡的周思源说,“我的母校就在无锡国专的边上,无锡国专开始时很小,几乎没有专门的教师,都是各个地方的老师、专家过来教那里的学生,但尽管如此,却还是出了很多人才。”

冯其庸生前也曾多次讲述这一段求学的经历,在那个虽小却名家云集的学校里,周谷城讲授中国通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刘诗荪讲《红楼梦》……“一次,钱穆先生讲座,他讲到做学问要从大处着眼,原话是‘我见其大’,让大家不要一开始就钻牛角尖,钱先生的这番话对我影响很大,我后来治学就一直照着去做。”

1950年,冯其庸进入无锡第一女中教书,周思源说,“冯其庸当时在那里教语文,他的夫人正是那所女中的学生。4年后,也就是1954年,冯其庸调任中国人民大学。在我们当地引起轰动,特别是那些有文学情怀的人,更是大受鼓励。”

博采众长 贯通百家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生涯,也是冯其庸学术生涯的开始,但最开始研究的并非红学。数十年后,当他已经成海内外知名的红学家时,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反而少人注意。

就在今年初,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专门写文章说,“他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先生的学术人生最合适。”

事实也是如此,冯其庸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之后,编的第一本书叫《历代文选》,刘梦溪对这部文选仍有印象,他说,“冯其庸研究的领域非常开阔,中国文学史上,先秦至清的文学,他基本上能通下来,从《诗经》到《楚辞》,到《史记》,再到唐诗宋词、宋元戏曲都有深入的研究。”

除了是一位文史研究大家之外,冯其庸还是一位绘画家和书法家,他的文人绘画声名远扬,他的书法每每成为拍卖会上的畅销作品。而他的摄影作品,周思源评价说,“气魄极大”。此外,冯其庸还是汉画像砖的专家,周思源说,“所谓汉画像砖,就是在汉墓出土的、砖上作的画,这方面国内的研究者极少,冯其庸是代表人物,他还是中国汉画学会首任会长。”

红学翘楚 两大贡献

冯其庸最广为人知的学术成就,非红学莫属,同时,他也是当代红学研究最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冯其庸对《红楼梦》最早的研究或许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前不久出版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这部庚辰本的手抄本,是冯其庸从1967年12月3日开始,用7个月才抄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