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年年有余”习俗之由来

2017-01-25 15:50:09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此外,至宋以前,宴举大凡是每人一杌宴者在地席上盘腿大坐,称“跏趺坐”,“大件”或整形之馔分派“各吃”(分餐),而非合食。但自入宋,“各吃”开始发展为合食,这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的。抵因这时期有了以供合食享宴的桌椅,也是促成“年年有余”之年俗的直接原因。

先说椅。椅初名“胡床”,为胡人所习,不用时活脚交叠,故又称“交椅”,汉时传入中国。因非古制,时为士大夫们所不屑。入宋,椅子才具备型格。《宋史·丁谓传》:“(帝)遂赐坐,左右欲设墩,谓顾曰:‘有旨复平章事。’乃更以杌进。”但初期还只是男人的特权。陆游《老学庵笔记》里说:“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杌子,则人讥笑其无法度。”指的即是北宋时虽然有了椅子(或墩),但妇女若坐乃为无礼之为。自金兵夺汴,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宋史·食货志》语)。捕食黄河鱼的北宋人浩荡南迁,中原、江南的渔俗再度交汇,并合染于重。所以,南宋已是中国渔俗的积重时期。而且椅的样式不断改进,一般为木质,饰以雕漆,且普及民间。这不仅是生活方式的一大进步,也是众人合食即桌式宴席成因的拐点。

再说桌,即餐桌。坐椅而食,杌(小凳)需接高脚,对应为桌。这样,桌不必单人独用,更适于阖家或聚友同桌享宴。这又是饮食方式的一大进化。缘此,大席面取代了小杌案,大餐具取代了小餐具,共食取代了分食。而且这促使了制馔术的突破性发展,食材调配、制作方法和肴馔的样式、造型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尤其是鱼馔,宴时的大餐具盛行,“全鱼”便大行其道,为“年年有余”创造了先决条件。须知,得先有众人合食之宴,方可造“年年有余”之俗。椅和桌的物象存在,是此俗形成的物质保证。

因而,谓“年年有余”之俗起兴于宋时,是由于物质文明的演进带动人们的食鱼观念而成因的。至今南方许多地区,“全鱼”仍是宴中亮点,通常是宴尾之馔,基本是端上来行俗,谁也不会大啖图尽。还有一些地区,头馔即是全鱼,一直置于席面中间,俟至宴尾,人们才对它象征性地动动筷子。此二种食鱼习俗都意味着,这尾鱼是今年余下的,留给明年,以循“年年有余”之吉也。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