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刘心武:李劼人的文学成就被严重低估了

2017-04-05 10:01:40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曾凭借超高的文学造诣享誉文坛”

著名汉学家、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曾说:“对能够阅读并欣赏中国文学的人而言,鲁迅、李劼人、沈从文……显然是足以登上世界文坛的。”

而如今,李劼人其人其文却鲜为人知。不仅学界和文坛对李劼人的研究和关注甚为稀少,近年来李劼人的代表作“大河三部曲”推出新版,各方反响亦颇为冷清,令人唏嘘。刘心武曾在一场读者交流会上向来宾力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结果有听众问:“作者名字是哪三个字?李杰仁?”

“李劼人曾凭借超高的文学造诣享誉文坛,但随着时间流逝却逐渐被边缘化,遭受冷遇。”刘心武为此惋惜不已。

曾与巴金、茅盾齐名的一代文学大师为何会被淡忘?有评论家认为,李劼人在1919年赴法留学,归国后偏安于巴山蜀水,是一位创作上的“离群索居者”,这是他被淡忘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死水微澜》在当时“甫一出版,轰动一时”,他后续发表的《大波》系列也没有像巴金、老舍和茅盾的作品一样广为流传。

“他不能再被埋没了!”

关于李劼人,曾有这样一段记载。上世纪30年代,日军飞机轰炸成都,李劼人携家人从城内疏散到郊外沙河堡乡间,在一菱角堰边修了一个以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栖身之所,并在门楣匾额上题了“菱窠”二字。

据记载,这里曾掩护过许多“地下党员”。著名作家、电影《让子弹飞》的小说作者马识途被通缉时,就曾住在“菱窠”。

2014年,马识途著书《百岁拾忆》。书中写有这样怀念李劼人的句子——只窝在成都近郊他自己的草庐“菱窠”里,种他的自留地,即修改他的大作《大波》,悠然自得。闲时他也约作家沙汀等几位朋友去他那里喝小酒,烹茶清谈,不及国家大事。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