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卖咖啡办沙龙,这还是儿时记忆中的“书店”吗?

2017-04-23 23:00:52      参与评论()人

言几又中关村书店内读者选书。 上官云 摄

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上官云)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有多少人还记得昔日书店的模样?在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回忆里,书店有着老式的双开门,店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书架上,码放着着文史哲各类专著,翻开来还散发着淡淡的书香,间或有几个读者,还有微笑的店员,耐心回答着顾客的问题。

但渐渐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除了一些传统的图书大厦可能还基本保留着上述模式外,很多书店的模样已悄然发生改变:书架“靠墙站”,空出来的区域开辟为餐饮区或者叫做“吧区”,书香之外,还弥漫着咖啡、简餐的香气,笔筒、手账、购物袋等一批批花式文创产品也琳琅满目地摆在读者面前。

各种文化、艺术讲座如火如荼的开办起来。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大批书店都开始承接一些沙龙活动,旧时人们逛书店买书,渐渐变成了现在的喝咖啡看书,在购书的同时,或许还会顺手买走两样顺眼的文创衍生品。

涵芬楼的文创产品。 上官云 摄

这是一个顺应时势之举,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不得不做的改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实体书店尤其是独立书店关张、迁址的消息接二连三传出,每一次都能引发爱书人一阵感叹,但这样的感叹,似乎没能挡住书业寒冬的降临。高昂的租金、日益上涨的人工成本逼退了一批经营者,也逼得还在坚守的人纷纷谋求生存下去的路径。上述卖咖啡、简餐与文创产品,举办沙龙活动,就是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书店们的“复合型经营”尝试。

即便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也小心翼翼迈出了步子。早先,涵芬楼二层码放的是艺术类的书籍。2014年,这里开辟成艺术馆,供艺术家们展示作品、陈设衍生品。最近一段时间,二楼又大体分成了两块区域——一上楼的左手边的区域被一位画家暂时租下来,成了工作室;右手边仍然主要作为展示区域,时不时也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