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观众不认可当前原创歌剧 民族歌剧呼唤“中国风”

2017-05-18 10:15:28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民族歌剧呼唤“中国风”(文化脉动)

本报记者 张 贺

毫无疑问,当前中国正在出现一股久违的“歌剧热”。《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经典民族歌剧不断复排,巡演一票难求;《图兰朵》《卡门》《茶花女》等世界歌剧经典轮番引进国内,引发排队观剧。演出的繁荣也带动了创作的繁荣,自2017年初以来,文化部共收到各地各单位报送的2015年至2019年已创排或计划创排的歌剧作品143部,仅2017年就有60多部。几乎全国每一个省份都有新歌剧在创排,歌剧这一“舞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正在迎来新的高潮。

但繁荣之中,无论是观众还是业内人士似乎都对当前的原创歌剧有所不满,这是为什么呢?

民族歌剧不应缺少民族味儿

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团长、编剧王晓岭说,目前中国原创歌剧数量不少,也不乏优秀作品,但真正让老百姓买票进剧场的并不多,“我们正在逐步失去演出市场。”王晓岭分析说,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当前民族板腔体歌剧难以再现当年的辉煌,创作少、观众老化;而西洋歌剧至今水土不服,只限于小圈子内,真正为中国观众认可的寥寥无几。”

为什么观众不认可当前的原创歌剧?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指出,“唯洋是举”“唯洋是从”,用西方的标准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是当前原创歌剧难以赢得观众的重要原因。他说:“‘洋腔洋调’占了上风,但实际上,对这样的歌剧,老百姓并不喜欢,听不懂也不愿意听。”

从票房情况看,近两年市场反响较好的歌剧作品无非两大类,一是《白毛女》等民族歌剧经典的复排版,一是世界名团的歌剧经典如《茶花女》等。一大批原创歌剧几乎都难以通过商业化演出实现收支平衡,不少歌剧要通过赠票等方式招揽观众。

雒树刚还指出,当前优秀的歌剧创作人才匮乏,一些创作者创作功底和能力不足,导致写出来的作品思想贫瘠、不接地气,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副院长黄奇石直言不讳地指出“原创歌剧的剧本不行”。他说:“就写本子来说,当代歌剧作家与戏曲作家相比,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是不会写戏、不会安排戏剧冲突。很多歌剧,没有戏,就靠唱,独唱、重唱,重唱中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没有戏,唱再多也不是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