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三苏祠“东坡丹荔”千元一颗不卖 游客却可免费吃

2017-07-25 14:08:27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东坡丹荔令人垂涎欲滴。

苏东坡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苏氏后裔说

愿意出价1万,购买10颗荔枝。“买的不仅是荔枝,更是东坡乡愁。”

三苏祠负责人说

大家讨论后,觉得再高的价格都不能卖。按照东坡先生的人生态度,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所以给游客免费品尝。

三苏祠内,快雨亭边。苏轼当年手栽的荔枝树枯死后,其树根成为三苏祠的镇馆之宝。为了纪念东坡,2007年,三苏祠的工作人员又在原址上重新种了一棵荔枝树,10年精心呵护,这棵荔枝树又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今年,更是首次出现大面积挂果。

7月24日,在苏学专家、三苏祠工作人员和游客的见证下,红红的荔枝被摘下枝头,大家坐在一起,分享这一味甜甜的乡愁。

900多岁的荔枝树 原来是苏东坡的乡情信物

在三苏祠工作30多年的基建园林部主任林小平,一直坚定地认为,荔枝能在三苏祠栽活结果,是个小小的奇迹。

“眉山气候温润潮湿,日照时间偏短,根本不适合种植荔枝。但早在九百多年前,苏东坡就亲手种了一棵荔枝树在祠内,曾经也硕果累累。”林小平回忆,苏轼种的这棵荔枝树,在上世纪80年代,偶尔还能结出几个果子。90年代初,荔枝树就死掉了。为了纪念东坡,2007年,三苏祠的工作人员,在原址上重新种了一棵荔枝树,经过精心呵护,如今又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2009年开始,这颗荔枝树偶有挂果,但像今年这样大面积挂果,还是头一次!”

就在这颗挂满硕果的旁边,一株古树类型的根雕格外引人注目,古树周长约2米2,底部根系直径2米多,颜色接近枣红。

三苏祠特聘副馆长李晓苹介绍,这棵树就是曾被苏东坡魂牵梦绕家乡的荔枝树。“90年代枯死的时候,大家都舍不得挖。但树有树的寿缘,直到2004年又才挖了出来。”

景点处资料显示,熙宁元年(1068)苏轼三十二岁,在居父丧期间,曾与三老(王庆源、杨君素、蔡子华)游。苏轼将离开眉山时,在家中手栽荔枝树,与三老约定,树长成即归眉山。但世事难料,苏轼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眉山,二十二年后,即元祐五年春,苏轼写下《寄蔡子华》:“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苏东坡想起了老家眉山,想起了旧宅里的那株荔枝树,让人叹惋。”李晓苹说。

专家感叹 东坡乡愁代表中国人的乡愁

头一次见到东坡丹荔,原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辞赋家何开四心情激动。“没想到结得这么好。”得知旁边放的,就是东坡手栽遗物荔枝树根,何开四连连感叹:“好难得啊,恐怕全国也是唯一。”

看着树根旁印着的《寄蔡子华》,人民文学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双料奖获得者、中国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蒋蓝说,古人抒怀时通常会用到一个具体的事物,而苏东坡用了种在家里的荔枝树。“这首诗是苏东坡诗词中,写得非常直白的一首,但感情流畅,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故乡、对亲人无法割舍的情感。”

“乡愁是一种圣洁的情怀,它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表现乡愁,苏东坡也书写了大量有关乡愁的诗词歌赋。”何开四说,“由于人生经历的关系,苏东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可以说,苏东坡有关乡愁的诗词歌赋,就是中国乡愁文化最基础、最典型的代表。”

中国苏轼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著名苏学专家张志烈说,苏东坡诗词众多,其中描述乡愁的诗句,保守估计不下1000句。在众多诗词中,自己最爱苏东坡在徐州所作的《永遇乐》。“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张志烈感慨道,“过去每每读到这十几个字,我都要流眼泪。他是苏东坡在历经磨难后,内心身体感到无比疲倦,他肯定好想回到眉山、回到纱縠行。但是不管如何期望,心和眼都望断了,还是回不到故乡。”

1000元一颗都不卖 游客可以免费吃

当天下午,一片欢呼声中。这些寄托着东坡乡愁的荔枝被摘下枝头,赠予在场大众品尝。“太珍贵了,能吃一颗都太荣幸了!”拿到刚摘的荔枝,蒋蓝高兴地说。

同样高兴地,还有专程受父亲委托,赶到现场的小杨。“爸爸很爱苏东坡,听说有东坡丹荔,之前想出1万买10颗,今天听说可以免费吃,但他人在外地,所以叫我一定要来。”小杨说,“爸爸觉得,人应该记住乡愁,只有记住了,才会对故乡有更深的情,对身边人有更深的爱。”

早在7月初,就陆续有来自广东、浙江、湖北等地的苏氏后裔和苏学爱好者,希望通过三苏祠,认购这批东坡丹荔。

“有出500元一颗的、更有出1000元一颗的。”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说,为此,三苏祠还专门开了一个小会,大家讨论这批荔枝该怎么办。“我们觉得,这些荔枝是最有古意、最有诗意、最有深意的荔枝,再高的价格都不能体现它的价值。”陈仲文说,“从延续文脉、景仰三苏的角度,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让更多人分享这份惊喜,让更多人尝到乡愁的味道。”

陈仲文表示,从7月24日开始,凡是进馆参观的游客,都可以免费品尝荔枝。“欢迎有缘人到三苏祠,感受这份情怀。”

游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庆黄靖茹摄影报道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