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19个小时排队买戏票折射主要矛盾

2017-11-09 09:47:00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文化供给要“标本兼治”

这次《窝头会馆》的现场售票情况比《茶馆》售票还要火爆,排队时间更长,人数更多。为防止炒票,售票方和“黄牛”斗智斗勇,推出一些限购措施,比如,每人最多购票5张;购票现场要出示会员卡和身份证;为了照顾排队买票的观众,取消了网络和电话售票;就连人艺自己的员工也是通宵排队购票……即便如此,也防不胜防,价格原本为280元的票,在网上加价四五倍售卖。

专家认为,和“黄牛”斗智只是“治标”,应进一步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让《窝头会馆》这种好戏多演,或者能多有几部品质水准相当的好戏可供观众选择,让更多的观众买到“亲民”价格的票,能多欣赏到好戏,这才是“治本”之策。

一些买不到票的观众提议,人艺能否开放资源、激活机制、扩大供给,既保证品质和品牌,又能让更多观众欣赏到人艺的好戏;能否尝试联合制作、委托制作、版权输出等多种方式,增加供给;能否采取以老带新,让明星与青年演员合演等创新方式,多演经典剧目,培养新人,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好戏……

“文化供给除了在手段上创新,还要在机制上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齐勇峰注意到,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创新”,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会引导更多的文艺院团“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创作机制,激发创作活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增长后,会欣赏更多的“阳春白雪”,也会更“挑剔”,会用脚和手中的钞票“投票”,对于那些不喜欢的戏送票也没人去看。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教研室主任胡娜直言:“不能怪观众不懂得欣赏,创作者更要从自身找原因,要看是否了解观众需求,是否能吸引观众,文化供给是不是有效供给。

文化消费的“点状激增”

“《窝头会馆》一张票680元,两张1360元。”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陈竹元没买到低价票,咬牙买了高价票,她感觉有些贵,但想到戏剧就是现场体验,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可遇不可求,也就接受了这个价格。

“原来看过这个剧两次,当时的票房不错,但并不像现在这样火爆。”沈望舒说,这表明这些年观众培育效果好,观众愿意花买票看戏剧,培育出一些戏剧痴迷者或戏剧的“忠粉”“铁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