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19个小时排队买戏票折射主要矛盾

2017-11-09 09:47:00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19个小时排队买戏票折射主要矛盾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买戏票”堪比“买春运火车票”,近日北京人艺的话剧《窝头会馆》再现“一票难求”盛况。开票半天,六场票就一售而空,不少人前一天深夜就开始排队买票,最长的排了19个小时。通宵排队买戏票,说到底,反映了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进一步加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

11月8日,北京人艺话剧《窝头会馆》排练,何冰、濮存昕、宋丹丹、徐帆、杨立新“五星”齐聚。该剧此轮将自11月10日至17日于首都剧场上演。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明星+品牌的“双重效益”

话剧《窝头会馆》由林兆华导演、作家刘恒编剧,再加上何冰、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徐帆五位主演,可谓“阵容豪华”。故事讲述的是北平解放的前一年1948年,在南城一个号称“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的悲欢离合。

话剧2009年在首都剧场首演时,主演阵容就是这五位演员,“五星”再次同台,是“稀缺产品”,更是“爆款产品”,在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看来,这次《窝头会馆》的演出,几乎没做什么宣传,只在人艺微信公众号发了售票通知,却依然吸引不少观众前来购票,“明星效应”是重要因素之一。

“不仅仅是明星因素,更有北京人艺多年来秉承演剧传统的品牌因素。”北京人艺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这些年持续培育,剧目不断打磨、传播,《窝头会馆》接续了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显现了地域化、风俗化、平民化的京味文化特色,优秀演员在舞台上很好地诠释了这种风格,成为人艺的又一个文化符号,得到了忠实观众的认同和支持。

其实从今年年初开始,人艺的《日出》《雷雨》《阮玲玉》等十多部戏都是“卖光、卖光,百分之百售出”。人艺这位负责人分析,其他剧目大多演十多场,而《窝头会馆》只安排了六场,场次相对较少,也很难根据观众需求临时增加场次,人艺的剧目都是提前一年半就排期了,所以就出现排队抢票的情况。

“通宵排队买戏票,除了《窝头会馆》,人艺的《茶馆》和《喜剧的忧伤》售票时也出现过。”沈望舒赞赏人艺的戏保持了艺术品质和文化追求,在观众中有口碑、有市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戏剧领域就是对高质量剧目、高品质剧本、高水平演员的需要,“虽然北京人艺不是完全按照商业化戏剧模式运作的演出单位,可观众对人艺的戏剧却是有需求的,人艺的戏剧也是有市场的。”

文化供给要“标本兼治”

这次《窝头会馆》的现场售票情况比《茶馆》售票还要火爆,排队时间更长,人数更多。为防止炒票,售票方和“黄牛”斗智斗勇,推出一些限购措施,比如,每人最多购票5张;购票现场要出示会员卡和身份证;为了照顾排队买票的观众,取消了网络和电话售票;就连人艺自己的员工也是通宵排队购票……即便如此,也防不胜防,价格原本为280元的票,在网上加价四五倍售卖。

专家认为,和“黄牛”斗智只是“治标”,应进一步加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要让《窝头会馆》这种好戏多演,或者能多有几部品质水准相当的好戏可供观众选择,让更多的观众买到“亲民”价格的票,能多欣赏到好戏,这才是“治本”之策。

一些买不到票的观众提议,人艺能否开放资源、激活机制、扩大供给,既保证品质和品牌,又能让更多观众欣赏到人艺的好戏;能否尝试联合制作、委托制作、版权输出等多种方式,增加供给;能否采取以老带新,让明星与青年演员合演等创新方式,多演经典剧目,培养新人,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好戏……

“文化供给除了在手段上创新,还要在机制上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齐勇峰注意到,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创新”,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会引导更多的文艺院团“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创作机制,激发创作活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增长后,会欣赏更多的“阳春白雪”,也会更“挑剔”,会用脚和手中的钞票“投票”,对于那些不喜欢的戏送票也没人去看。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教研室主任胡娜直言:“不能怪观众不懂得欣赏,创作者更要从自身找原因,要看是否了解观众需求,是否能吸引观众,文化供给是不是有效供给。

文化消费的“点状激增”

“《窝头会馆》一张票680元,两张1360元。”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陈竹元没买到低价票,咬牙买了高价票,她感觉有些贵,但想到戏剧就是现场体验,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可遇不可求,也就接受了这个价格。

“原来看过这个剧两次,当时的票房不错,但并不像现在这样火爆。”沈望舒说,这表明这些年观众培育效果好,观众愿意花买票看戏剧,培育出一些戏剧痴迷者或戏剧的“忠粉”“铁粉”。

消费观念是需要引导的,“有人宁花3000元吃饭,不愿花300元看戏”,应该引导人们为优质文化产品付费;文化消费是需要培育的,据北京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自2013年以来,通过5年的培育,累计实现直接消费金额540亿多元,吸引2亿多人次消费者参与,品牌影响、平台效应持续扩大,创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有效推动了北京文化市场的供对接,全面提升了首都文化消费的整体水平。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供给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每年的戏剧创作不少,但能叫得响、演得久的却并不多,说明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充分;在区域、结构上都有不平衡状态;从音乐到电影,从出版到电视剧,数量上我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但从质量上看还有差距。专家们注意到,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文化领域也要实现这三大变革,步入从数量到质量提升的新时代,完成数量向质量、总量向结构的新转变。

现在文化娱乐选择越来越丰富,文化娱乐手段越来越多,产品获得越来越便捷,仍出现“排队19个小时买戏票”的现象,齐勇峰称之为“点状激增”现象。他相信,随着好戏越来越多,这些点状激增越来越密、频率越来越高、热度越来越旺,需求增加、供给优化,这些激增的热点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或者叫“文化市场繁荣的加速度”,形成线、形成面、形成立方体,就会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多出精品力作 繁荣戏剧舞台

《窝头会馆》的创作并不容易,从酝酿到首演,整整花了两年时间,随后两轮演出,又不断修改打磨。“ 精品创作要抓住关键环节、关键点。剧本是一剧之本,其文学性和故事性决定戏剧的品质,不仅要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其内涵更要经得起反复的琢磨与阐释,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主编唐凌认为,《窝头会馆》的剧本十分精彩,深深地感动和震撼观众,这缘于编剧刘恒的功力。

刘恒过去写作过《白涡》《伏羲伏羲》《黑的雪》《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小说,其中《伏羲伏羲》改编成电影《菊豆》,《黑的雪》改编成电影《本命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他很会塑造人物、编织人物关系、设置戏剧和矛盾冲突,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唐凌希望,有更多的名家创作新剧本繁荣戏剧舞台。

每一部“现象级”产品背后,有其鲜明的个性,更有文艺创作的共性和规律。从“ 排队19个小时买戏票”看文化供给,专家认为,十九大为“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指明路径: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出人、出戏、出作品,努力从“ 高原”走向“ 高峰”。另一方面,还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去配置资源,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有平台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去加大推广和传播文化精品,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本报记者 张玉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