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丁玲与沈从文为何反目成仇?合伙创业埋裂痕(1)

2016-05-27 19:10:07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1980年3月号的《诗刊》上,丁玲发表《也频与革命》纪念胡也频,意外的是,文中怒斥了沈从文40多年前创作的《记丁玲》,称此书“胡言乱语”,并说作者“无知、无情”,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

对此,沈从文未作回应,但在给好友徐迟的信中称:真像过去鲁迅所说“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

丁玲与沈从文都是从湘西走出来的文坛巨匠,交谊颇厚,年轻时还一度传出绯闻,究竟是什么让两位古稀老人反目成仇?其中曲折,令人唏嘘。

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曾住一个公寓

丁玲与沈从文结识于1925年初的北京,丁只有20岁,沈22岁。

沈从文向《京报》投稿,胡也频是该报文艺编辑,当时丁玲与胡也频虽住在一起,但未同居,听说沈“长得好看”,又是老乡,就和胡去见他。沈对丁的第一印象是“圆脸长眉大眼睛的女孩子”,虽偏胖,却姓丁。

因房租便宜,三人均住在香山,丁玲与胡也频不善理财,生活靠丁母汇款接济,常为小事争吵,沈从文居间说和。为了谋生,丁玲曾给鲁迅写信求助,但她的字体极像沈从文,鲁迅误以为是沈从文冒充女性戏耍他,由此产生误会。

1926年,沈从文写了《呈小莎》一诗,称:“你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光明跟随在你身边:/男人在你跟前默默无言,/好像到上帝前虔诚一片——/在你后边举十字架的那个人,/默默看着十字架腐朽霉烂。”很多人认为“小莎”就是丁玲。

1928年,丁玲因《莎菲女士的日记》一炮而红,鉴于北京文坛日渐萧条,丁玲等也决定南下上海。但因丁玲爱上了冯雪峰,丁、胡此时爆发了感情危机。

丁玲曾想去日本留学,朋友推荐冯雪峰教她日语,冯雪峰“长得很丑”,而且穷,可两人一见钟情,惹得胡也频曾拳脚相向。但由于冯雪峰始终不向丁玲表白,再三犹豫后,丁玲还是选择了胡也频,两人从同住成为同居。

在上海,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住在一个公寓,被小报炒作为“三角恋爱”,还说三人“大被同眠”。

不成功的创业

埋下裂痕

1929年1月,胡也频父亲来上海,准备入股一家菜馆,但在胡也频劝说下,胡父改为支持儿子创业,投资1000元,月息3分。红黑出版社因而诞生。

丁、胡、沈三人期望建立自己的事业,但他们都没有经营能力,且摊子铺得太大,一上来要出《红黑》、《人生》月刊,还有7本书。合作中,分歧渐渐显露出来,丁玲曾说:“我是一个爱幻想的人,他(也频)是一个喜欢实际行动的人;不像沈从文是一个常处于动摇的人,既反对统治者,又希望自己也能在上流社会有些地位。”

《红黑》第8期组稿时,三人发生了冲突,因丁玲、胡也频坚持发《二月花》,这是一篇新人之作,反映了童工的惨况,沈从文坚决不同意,认为会“惹麻烦”。争执不下,只好散伙。其实散伙的真正原因是资金出了问题,杂志交书店发行,却收不回现金,《红黑》总共发过48篇文章,三人作品就占37篇,自然无法被读者认可。

公司倒了,债还要还,沈从文给了300多元,胡也频只好去山东教书,全部工资也只有300多元,还差350元,是丁玲母亲给补上的。

沈从文的仗义与“不仗义”

离开红黑出版社后,经徐志摩推荐,沈从文在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里当上讲师,后在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1931年寒假,沈从文回上海,与丁玲、胡也频重逢,丁玲曾劝他加入“左联”,但沈从文考虑到此前与鲁迅有误会,又与茅盾发生过争论,便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