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美“中国通”70年前成功预测共产党将战胜国民党(1)

2016-06-22 18:10:40  解放军报    参与评论()人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绞刑台上高呼:“为主义而牺牲!”言语间,是舍生取义的大义凛然,更是迎接革命胜利的自信从容。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探索与奋斗中,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李大钊一样的自信、坚强、无畏的真理殉道者、主义践行者,才让中国在百年的跌宕前行中走出苦难、实现新生、走向复兴,才最终实现毛泽东所指出的:“这是一个绝大的变化,这是自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未来,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新征程上,我们党还将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听,那个一贯自信的声音正向未来告白:“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世界盛名的“中国通”眼中的共产党

自信自强成就历史伟业

70年代,费正清访华期间在北京大学演讲。

他被称为“头号中国通”;他在1946年成功预测共产党将战胜国民党;他有一句名言:“共产主义不适于美国,但却适于中国。”他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在中国如雷贯耳;他是“美国汉学界的太上皇”,美国现在的“中国通”基本上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包括被誉为“汉学三杰”之一的孔飞力;冷战时期,美国《生活》杂志骂他是“中共的长期的辩护士”;1972年尼克松访华,把他的《美国与中国》作为了解中国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他,就是费正清,生于1907年,逝于1991年,几乎完整经历波澜壮阔的20世纪。

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尹戎生的油画《夺取全国胜利——毛主席和老帅们在一起》,描绘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正在向解放军将帅讲述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战术的场景,与会者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认准自己的目标和道路并坚定走下去,就一定会迎来胜利——这是此幅油画给予我们的启迪。

一个美国人,一生5次来华,身份却各不相同的,恐怕也只有费正清了。

1929年,费正清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继续攻读外交博士学位,并选择19世纪中英关系作为论文课题。这一选择,开启了他与中国的缘分之旅。

当时,研究中英关系是冷门,在为数不多的研究者中,还存在一个重大缺陷——未搜集利用相关中文史料。费正清决定突破这个瓶颈,填补这一空白。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从零开始学会中文,还要千里迢迢前往中国搜集资料,最重要的是,还需要钱。巧的是,费正清获得了罗德兹奖学金(世界首富、英国人罗德兹于1902年创设,专供外国精英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1931年,25岁的费正清以研究生的身份启程前往中国,这一天刚好是圣诞节。4年间,他结识了不少有头有脸的中国知识分子。巧的是,1932年初他刚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在上海恰遇“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第19路军与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闸北鏖战;1936年他离开中国的时候,日本正在酝酿全面侵华,不久就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离开中国时,费正清感到自己就像一只老鼠,仓皇逃离正在下沉的船。

回国后,费正清在母校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教授东亚史。如果不是世事大变,他也许不会再到中国,一辈子就是个大学教师。但是,二战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5年后的1941年8月,还是大学讲师级别的费正清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去美国国务院下属的情报协调处远东组(1942年6月改为美国战略情报局,转隶参谋长联席会议)报到。原来,美国隐隐感到日本威胁逼近,需要借助学术界的力量加强情报工作,于是从大学和研究机构征召熟悉东亚情况的人,费正清就在名单上。这一工作变动,为他随后赴华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