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周恩来对培育长征精神的贡献(1)

2016-10-20 18:40:06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周恩来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崇高精神和优良品质对广大红军指战员具有极大的感染和带动作用。可以说,周恩来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培育者,也是长征精神的不懈践行者。尽管不同时期党对长征精神内涵的阐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总的来看,有几个要点是共通的。

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周恩来身上表现得极为突出,这成为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被迫走上了长征的道路。作为“三人团”成员的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行,并不能与闻所有的事情”。但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发挥自己在重大决策上的影响力,坚定红军指战员革命必胜的信念。红军长征前两个月,周恩来在《红星》第60期社论《新的形势与新的胜利》中提出:“我们要坚决地挺到敌人的后方去,开展游击运动,创造新的苏区,创造新的红军,采取更积极的行动调动敌人,求得整个战略部署的变动,以在运动战中消灭白军。”这就已经宣示了周恩来对于即将到来的战略转移必胜的坚定信念,也向苏区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宣扬了这种信念。

在长征途中,虽然红军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但周恩来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状态,同时耐心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以此增强部队的信心。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对此曾有过生动的记载:“经一高山,几无路……山上泥水极深,两腿全在泥沟中爬走。上下此山共只三十里,但自天明走起,后卫部队半夜才达山顶。既无人户,当然找不到火把,所以大部伫立于泥沟中,待至天明后才下山来。赤军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为国共合作时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亦在山顶泥沟中站立一晚,次晨我见其虽仍神清气爽,但已满身污泥矣。”所有红军战士“人人面有喜色而未出怨言”,且“军心一致”,坚定“有无限之前途”。

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周恩来一样有着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战斗、至死不渝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党和红军才得以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挺过来,从挫折走向胜利。坚定理想信念,是周恩来为长征精神贡献的最基本的思想内核。

周恩来在长征中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是他为长征精神灌溉的重要养分

长征初期,周恩来实事求是地支持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遵义会议中,周恩来更是实事求是地确立了毛泽东关于军事路线的主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军事路线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这些胜利的取得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凭空得来的,周恩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任红军第九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黄火青回忆道:“我们打胜仗靠的是毛主席战略方针路线,但每次战役布置、使战争胜利是靠周副主席指挥。”周恩来能发挥这种作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地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对红军面临的处境有清醒认识。黄火青在回忆中说:“周恩来指挥作战,一贯重视‘知己知彼’,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就今后战略方针进行争论时,周恩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又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在两河口会议上的报告中,针对“在什么地区创造新苏区”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地区宽大,好机动”,二是“群众条件,人口较多”,三是“经济条件”。他据此实事求是地对川西北的懋功、松潘、会理地区进行分析,结论是这块地区的地域虽大,却不利于建立根据地,前进的方向只能是去“川陕甘”。他的意见随后得到毛泽东、朱德、博古等人同意。根据这次会议精神,中央政治局形成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明确了北上进军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