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纪念朱德同志:“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1)

2016-12-09 17:25:56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1886年,晚清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华民族正处于苦难深重之时。时艰势危,朱德诞生了。与其他同时代先后降世的英雄一样,耳闻目睹了民族国家之艰危、人民之疾苦,一经师长点拨,他便立下了救国救民之宏愿,并为之奋斗终生。

“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

他常听私塾席老先生说,“要能做事,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没有出路”,受到最初的启蒙。

上中学后,注重向学生灌输爱国维新思想的学监(校长),即后来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先生,慷慨激昂地对学生说:“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要管,就是牺牲身家性命,也要救国家!”这番话更增强了朱德爱国、报国、救国意识。这种心境,反映在他20岁写的一首诗中: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兴亡忆记中。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年轻的朱德,纵有“冲天壮志”,但却报国无门。他在家乡仪陇县教了一年书,因当地守旧势力反对新式教育,不得不愤然辞去教职,徒步千里奔赴云南投身军旅。行前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朱德考入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军事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这里,他更多地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他偷偷阅读在进步师生中流传的《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民报》、《南风报》等革命书刊,秘密加入了同盟会,歃血宣誓,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而奋斗。

从讲武堂毕业后,朱德追随革命党人蔡锷等参加了辛亥革命在云南的重九起义,成为攻打总督府的前驱队长。随后,又参加了保卫民主共和的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他在硝烟炮火中征战十年,却看到辛亥革命的成果丧失殆尽,国家、民族、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陷入失望苦闷彷徨中。就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使他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为了寻找新的救国救民之路,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踏上了充满惊涛骇浪的艰苦求索的旅程。

朱德以这样的诗句,表达他出国时的心境:

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

朱德远赴欧洲,在柏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已是36岁,又重新开始学习,重新当普通一兵,重新开始奋斗,过饥寒交迫、风餐露宿、流离失所的生活。正是赤诚的爱国情怀、为国为民不屈不挠进取奋斗的精神,使他从一个爱国者、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敌在眼前,枪在手中,决战非遥,胜券可操”

入党后,朱德和一同出国的好友孙炳文等,一边在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一边学习研究《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常阅读中共旅欧总支部办的《赤光》、德国共产党机关报《红旗》、《第三国际通讯》、《共产国际》等刊物。通过这些学习,朱德初步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中国革命和世界有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朱德是党小组年龄最大的党员,由于他阅历丰富,待人坦诚,处事稳重,认识问题深刻,学习又十分刻苦、认真,大家对他很尊重,亲切地称他朱大哥。每次学习讨论,他都积极发言。有一次,讨论有关中国社会变革问题时,他说:“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贫穷落后,社会停滞不前。不彻底改变旧的社会制度,不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军阀和帝国主义,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就不能改变,只得任人宰割,社会也不能发展和进步。” 由此可见,朱德通过革命理论的学习,开始认识了拯救国家、民族与人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