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城性本善_书评_新京报网(1)

2016-03-12 03:07:57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飞毡》
作者:西西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西西,原名张彦,1938年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出版有诗集、散文、长短篇小说等近三十种。长篇小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从西西谈城市文学

编者按:《他们在岛屿写作2》不久前在香港上映,在第二辑的七位作家的纪录片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西西。或许当导演陈果坦言自己拍摄前并没有读过西西的作品时,就已经为之后的一串争议埋下伏笔,但西西的那部片子却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七部中最好看的。单是看着因患乳癌接受放疗而右手失能的西西,是如何使用筷子利用杠杆原理拧毛巾的画面,就很令人动容。就像许迪锵所言:“陈果不大读西西的作品,读了也不大懂,所以他拍出西西的‘人’,拍不出西西的‘文学’。但把人拍出来,不也同样重要吗?”陈果拍出了西西的人,而西西的重要作品《飞毡》在时隔二十年后,总算有了简体字版,今天我们来聊的,该是她的作品了。

1 二十年后,肥土镇搭《飞毡》来到大陆

西西有两本写香港的奇书:1999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2005年《飞毡》荣获世界华文文学奖。我认为前者更率性自然,后者更磅礴完整。《飞毡》自1996年在洪范书局出版后,终于在2016年有了简字体版,相隔整整二十年。

这二十年的等待也是有好处的,经历城市化的读者才能领略城市传奇的内涵。《飞毡》写了巨龙国肥土镇的百年流转,渔港小镇殖民西化,多国文明和平融汇,金融经济腾飞,移民涌入……肥土镇就像巨龙国大门口前的一块蹭鞋毡,商旅、行客从外方来,上巨龙国去,就在这毡垫上踩踏。飞毡沉隐多年,终于再次飞翔起来时,渐渐成了幻影……这是场恢宏的叙事,绝无仅有的香港故事,有凄迷,有诡谲,也有惨烈,但故事归结于听故事的人,讲故事的人只管沉默了。有人说西西的文学缺乏批判性,缺乏现实性,但反过来说,我们的文学世界里最缺的不恰恰是对善的反复刻画吗?至于恶形恶状,太多创作者甘之如饴;反倒是善的形态,让人惘然。

在《他们在岛屿写作2·我城》的纪录片中,西西说自己不懂乡村,不懂天堂或地狱,只能写城市。肥土镇是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续写的故事集合体,恰如编织飞毡,经经纬纬呈现立体结构,铺陈的图案联缀纷纷,在中国国画散点透视式的笔法下,各自精彩。原本,这些故事连载于报纸,后来出版时又有过不同程度的删减,个别篇章还独立收入在散文、短篇小说集中。换言之,藏着飞毡的肥土镇就是西西写香港的虚构平台,她仿佛能以高度俯瞰的视角,参透一座都会的时空脉络,以毛细血管般、布满老店的街巷为筋骨缔造城市格局,并在其中找到良善的灵魂,以此塑造城市的人物。

香港文学世界里有两个奇女子,一是黄碧云,犀利揪心,其文字是被城市的毒蚀刻过的;再有就是西西,世间沧海桑田在她笔下变作虚构的传奇,人物也几乎没有阴险狡诈,大都是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正义良民:各司其职,骨子里都和她本人一样是极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