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温家宝地质笔记》:高山同行,韶光正好(1)_书评_新京报网(1)

2016-03-26 02:36:27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巍巍祁连,横贯千里。


书评周刊·主题



1960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周口店工作站实习时留影。


长城系含铁地层柱状对比图。


温家宝测制五个山沟P39铜矿化点平面地质草图。


1974年7月16日日记手稿。

四面无附枝,

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

孤直当如此。

——白居易《云居寺孤桐》

如果把45个笔记本笔直地摞起来,有将近一米之高。

这些笔记本,封皮陈旧,内页纸张发黄。翻开任何一页,所见字迹始终工整隽秀,所见图幅线条清晰,一笔一画之间,无言地透出写字人的某种精神力量。

这是温家宝的地质笔记。

2014年3月,地质出版社副总编何蔓陆续拿到这些笔记本。从那以后,她和同事们就沉浸在一种震撼的情绪中。

从1968年到1985年,温家宝在地质系统工作了18个年头。彼时,他是千万心怀理想的青年人中的一个,一颗单纯耿直的心,全扑在地质工作上,写下了大量的笔记。现存下来的这45个笔记本,还只是其中的部分笔记。这里面,写于甘肃省地质局工作期间的有21本,写于地矿部工作期间的有24本。

翻看着这些笔记,何蔓和同事们强烈地感到,这不仅是珍贵的地质工作记录,也是温家宝个人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

此前,何蔓曾在地处北京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中看到过这些笔记本,但她从没想到,自己能有机会参与编辑整理这些笔记。历时两年,散发着墨香的《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于今日面世。

搭建阅读桥梁

成书纪事

真实还原地质岁月

2013年3月,温家宝退休后,得以有闲暇细细翻看自已的这些笔记本。昔日祁连山的风雪、地质队同事的音容笑貌、地质行业改革探索的艰辛……如同放映电影一般,在他的记忆中逐渐浮现。

1968年,温家宝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地处酒泉的甘肃省地质局区测二队任技术员,长期从事祁连山和北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找矿工作,工作区域涉及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和他的许多同龄人一样,温家宝的青春时光是在那动乱和走向变革的年代中度过的。对他而言,尽管这段时光常年行走在深山大漠进行野外考察,虽然艰苦,却平静,纯粹,阔大,珍贵得就像一块璞玉。

“作笔记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无论是野外工作、调查研究、参加各种会议,以至读书思考,我都要作详细记录,或写发言提纲、心得体会。有时是边记边想、边提出问题、边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写出自己的观点。”

温家宝很想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以寄托自已对地质工作和昔日同事的怀念之情。

从2014年3月到今年3月,何蔓带领地质出版社专门成立的一个五人编辑小组用了两年时间,对45本地质笔记努力进行“还原”。

从内容上看,温家宝的这45本笔记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野外地质考察笔记,记录了他在祁连山、北山地区的找矿岁月;二是管理工作笔记,是他在甘肃省地质局和地矿部工作期间在不同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实录;三是调研笔记,记录了他在地矿部工作期间在东北、西北等地调研的轨迹;四是学习研究笔记,收录了他的部分读书笔记和撰写的学习研究部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