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温家宝地质笔记》:高山同行,韶光正好(2)_书评_新京报网(1)

2016-03-26 02:36:29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1964年秋,在京北平西府与当地农民朋友合影,前排右一为温家宝。

往事并非如烟

与高山相伴的日子

1968年初的中国,正在经历一段疯狂的动荡岁月。25岁的温家宝刚刚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研究生毕业,满腔踌躇何处寄?他选择去“边塞”甘肃,把朝气蓬勃的年轻岁月放到寂静的远山中去。

从被分配到酒泉担任地质力学队的技术员起,温家宝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多年。他主要从事祁连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即填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供找矿用。他常年奔波在野外,用地质队老同事的话讲,一年四季穿皮袄,没有见过夏天。至今仍供地质部门使用的1∶20万祁连山幅区调图,就是在温家宝参与下绘制完成的。

这本书的野外考察笔记部分,有一张1974年7月温家宝在甘肃肃南县红山林场编写《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时的留影。这张黑白照片,看后很难让人忘怀。照片里的温家宝时年32岁,他骑在马背上,一身深色工作服,板寸头,瘦削,沉默,抿紧嘴唇,目光坚毅,神色平静地望向前方。照片上的青年,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也许常年置身自然让他有了一种远离社会纷争的纯净,但稳稳攥住缰绳的双手,却又显示着这个年轻人做好了吃苦的一切准备。

困难来得比预想的要早。早在1960年大学入学仅几个月,他就得了浸润性肺结核。那时,这是一种可怕的病。他开始全休,不能上课。半年后医生允许他每天学习4小时,以后又增加为8小时。但温家宝并不愿意把自己当成病人,他每天坚持跑步和打球,不仅全天上课,而且早起晚睡,钢铁般的意志,让他在大学临近毕业时摘掉了肺结核的“帽子”。然而,他始终是个有肺病病根的书生,西北山区的风沙和贫瘠,这样一个羸弱青年能够承受吗?

其实,这个青年并不羸弱。学生时代的温家宝,曾五次下周口店实习,而1963年他去秦岭生产实习的小队队长郭铁鹰,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宝你能忍。”

“能忍”——这成为温家宝后来去祁连山工作的自我认知。在祁连山区的荒野深沟中,他经常背着装满石头样品的地质包,向着山脊攀登,累了就靠着山崖歇一会儿,从来不敢坐下,生怕再也起不来。从早晨八点到晚上六七点钟,一包石头经常压得肩膀磨破了也没法放下来。

搞地质工作就是苦,但艰苦在这个青年人身上,却激发出一种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温家宝在1970年7月的一则日记中写道,“近来,常跑远路线,几乎每天都要上到4500米以上,经常到4700米、4800米。吃得很多,一天可吃一斤四两,甚至到一斤八两”,在1974年5月的一则日记中他又写道,“出野外半个月来,我的体质明显有所增强。脸黑红黑红,胖了一些”。近两年的祁连山野外生活,给予了这个青年一种山的性格。

温家宝喜欢高山。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祁连山的风光和大自然的奥秘,给了他探索的勇气。由于常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工作,有时候骑着牦牛或骆驼要走上一天,但他边走边唱。空旷的山野,只有他的歌声在山谷里回响。

他在第一部分的引言里这样写:“我喜欢层峦叠嶂的山峰。……山怀抱着云,云环绕着山,山在云中若隐若现,变幻无穷,神奇奥妙,宛如仙境。”

巍峨的祁连山,给了温家宝神仙般的诗意和广阔,更给了他在困难境遇中保持尊严的纯净内心。

他写下对自己的勉励:一生将以高山为伴。

窗前独坐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