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谁更有能力掌控人类知识的脉络?(1)_书评_新京报网(1)

2016-04-16 11:31:29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知识产权时代,数据库对学术自主性和公共资源的倾轧

“不是每个老司机都看得起论文!”这是近来学术圈的一句流行语,源于一则“连北大都买不起知网了”的新闻。

原来,最近学术圈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知网订阅费逐年猛涨、北大等几所高校图书馆无奈暂停续订,正在和知网进行交涉。这一事件除了在学术圈掀起风波外,也震惊了公众--连最高学府都支付不起学术数据库了,当今的学术数据库到底有多么“傲慢”?

实际上,高校与学术数据库此类纠纷不是第一次出现。商业化学术数据库逐年提价的行为由来已久,也广受诟病,国内一些大学图书馆甚至组成了价格谈判联盟,试图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阻止学术数据库服务商的涨价行为,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大众媒体隐含的倾向性意见是,商业数据库服务商的“垄断性”和“逐利性”是导致这一现象不断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批评商业学术数据库不断提价之外,我们更应当思考的是,这些数据库为何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涨价,甚至成为垄断性的学术资源平台?不难看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平台开始成为影响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它背后的量化学术评价体系,也体现在通过大数据来绘制知识图谱的尝试。价格的纠纷不过是新利益相关者与传统教育和学术界碰撞的一个缩影,而此中更值得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是:在信息时代,数据库究竟对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对此现象,我们能做哪些应对之策让学术资源更自由更开放?

在数据库面前

大学丧失主导权,作者利益被窃取

北大和知网的谈判结果仍未可知,我们不妨先看看大学图书馆和数据库的价格谈判中谁占优势。

购买数据库是大学图书馆对教育经费合理使用的重要预算之一,几乎可以说必须购买,这相当于在价格谈判中把底牌提前亮给了对手。图书馆不会像企业那样在精确核算的基础上参与谈判,即使数据库价格逐年攀升,只要仍在经费预算以内,大多数图书馆还是会接受数据库开出的一揽子协议。

国家的学术管理政策与机制也推动了大学对数据库的需求。例如国家在各类学科建设评比中对SSCI和SCI论文的强调,使得购买国外英文数据库便直接关系到一个大学的官方声望和各类荣誉。再比如对社会科学研究规范化和引证率的强调,都催生出对一个相对客观的数字统计平台的需求,这一需求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由传统学术组织来满足。随之而来的量化考核等管理机制都可以无缝切换到数据库上面,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正在逐渐丧失其自主性和主导权。

我们也可以说,传统学术组织无法按照市场机制对拟购买数据库客观估价并有效参与谈判,此外还要遵守国家对学术管理的政策规定,这些都帮助商业学术数据库攻城拔寨,成为无法摆脱的中间人。

我们再倒推一下涨价的原因,来看看数据库和期刊编辑部的采购谈判中谁更占据优势地位?“核心期刊”体制的存在和边际上的动态调整使得少数杂志(及其背后的学术组织)获得巨大的寻租空间,它们在谈判中享有较高的自主权,数据库服务商为获得 “独家资源”需要向它们支付价格不菲的使用费,并将部分成本分摊到议价能力较弱的普通期刊和图书馆身上,这也是导致数据库价格连年上涨的因素之一。普通期刊的授权使用费甚至无法涵盖其向作者支付的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