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黄乔生 用实物遗产为鲁迅存证_书评_新京报网(1)

2016-04-16 11:33:10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鲁迅散文《风筝》彩绘连环画。


鲁迅遗物。




话剧《大先生》中,用了二十多种傀儡,导演王翀说,就是想借这个手法来改变表演的状态。.


当作家李静在以话剧《大先生》直面鲁迅的精神世界并向内深掘时,作为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和《鲁迅研究月刊》主编的学者黄乔生,近年来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整理和保护鲁迅的照片、手稿、藏书以及周氏兄弟旧居等“外部”的努力之上。他接连出版的《鲁迅像传》、《鲁迅藏拓本全集》和《八道湾十一号》等书,以实物遗产的形式勾勒出鲁迅的诸面侧象。

这种选择与其说是避重就轻、舍近求远,不如说折射出鲁迅研究者及其思想追随者之于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焦虑与回声。

“鲁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正在受到冲击与淡化,对他的认识也不再统一。”黄乔生研究鲁迅三十余年,无法忽视这种变化。鲁迅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当代已经不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论题。

文化与思想界的多元声音,在打碎鲁迅的“偶像”和突破“大一统”解读的同时,为认识真实的鲁迅提供了契机,也便利了不同立场的声音对鲁迅的曲解和利用。而在黄乔生看来,空谈鲁迅精神,过于“玄虚”,认识鲁迅,应回到历史现场,并理解他留下的实在“业绩”。

而对实物遗产看似笨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是在为鲁迅的业绩与思想留下根本性的“物证”。

史料遗物

刻录鲁迅的思想和业绩

在地铁4号线新街口站旁,新建的高大居民区包围着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走进学校大门,左拐深入,会看到一座漆色很新的三进四合院。在进院右手侧的前罩房窗前,新栽了一株丁香。据黄乔生《八道湾十一号》中的描述,这正是“阿Q”诞生的地方。

4月8日下午,在这个院子里,黄乔生携自己的新书,与孙郁、止庵、赵京华等周氏兄弟研究专家,在朱安住过的房间举办周氏兄弟旧居保护与利用座谈会。如果说鲁迅的文学、思想和精神是一笔无形的文化遗产,那么这些成名已久的学者为何要兴师动众地保护一座“有形”的院落?

在黄乔生看来,通过院子研究鲁迅,可以摆脱对其概念化的认识和无谓的空洞争辩,“可以看到鲁迅生活中的琐碎、悲哀和机缘,让他站在人群中,回到家庭关系里,展现出更丰满和更准确的形象。”

“鲁迅虽不算古老,也算近代人物了。”黄乔生点出鲁迅与时代的远和近。一方面,随着时间距离的拉大,接近鲁迅的真实越来越难;另一方面,鲁迅的实体遗物并非不可触摸,丰富而细致的物质史料作为根本性的“物证”,刻录着鲁迅的思想和业绩。

通过整理鲁迅的手稿,可以发现新的文本,修订通行版本中的讹误,提高认识鲁迅文字的准确度和全面性,而他的修改痕迹、文体和书法,更能让人们真切地接近鲁迅的书房;结合原版照片和图片,梳理留影前后的来龙去脉,可以抵抗拥有“全世界最多雕像”的鲁迅被刻板化乃至恶意的呈现;对鲁迅藏书和拓片的了解,更能让我们把握鲁迅的知识来源和治学途径,“几百万字的翻译,几千页的古籍校勘,6000多张历史拓本,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为什么可以称他是一位文化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