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华人移民历史的位置叙事_书评_新京报网(1)

2016-05-20 05:55:06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汉学家孔飞力


《他者中的华人》

[美]孔飞力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年3月

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一书气魄宏大,眼界开阔。呈现在书中的叙事者,是秉承下述信念的历史学家:“至少从16世纪以来,中国史就不能不包括海外华人史,而海外华人中也同样不能不结合中国史,唯有如此,方可成其为一个完整的研究领域。”因此,他的视域纵向涵盖五个世纪,横向覆盖亚、澳、欧、美、非各洲,将中国国内移民和国外移民视为近现代史上相互关联的历史运动,将移民本身视为规模日益壮阔的历史浪潮,由此找到了华人移民历史叙事的出发点。

“去地域化的民族国家” 想象的共同体

在孔飞力看来,“中国、欧洲与东南亚经济的相互关系构成近现代历史的中心议题,并且形成中国自身向海外扩张的基础,即朝向海外的人口迁移。”推动上述扩张的基本动力是家庭收益最大化。基于上述认识,历史学家构建了三个系列的位置叙事:

一是由地理位置、心理位置和社会位置构成的系列。华人移民的特点之一是秉承这样的位置观念:“一家人‘在一起’并不等于说全家人居住在同一地理空间。‘在家里’(就一个人的责任和期待而言)并不因为这个人实际上可能住在离家百里、千里甚至万里之外的地方而受阻”。地理位置上的遥远距离,可以因为心理位置上的同一性而缩短(甚至消除)。成功地做到这一条、对家人以至乡里做出巨大贡献的移民,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位置。由此出发,华人移民对家乡的忠诚度关系到在移民社会中的声望,他们与家乡的联系得以长期保持。

二是家乡、通道和小生境构成的系列。家乡是移民的出发点;通道是移民旧环境的延伸,保证他们在心理上从未离乡;小生境则是移民在新的定居地营造的环境。通道既是联结家乡与小生境的纽带,也是一种文化生活空间。正是依靠这类金钱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繁忙路径,远在他乡的移民和自己的老家(包括亲眷和左邻右舍)紧紧相连,成为“移民共同体”。新移民社团以至于跨国网络也作为通道起作用。

三是华侨、中国、世界华裔共同体。若就中国国内移民和海外移民相比,孔飞力更关注后一种。海外移民曾经为朝廷所不容。但它毕竟作为势不可当的历史运动而发生,不仅冲决了官方所设置的种种障碍,而且迫使政府改变态度、在19世纪末发生了视海外华侨为资源而非问题的转变。海外华侨不仅介入了20世纪初终结帝制的革命、其后的抗日战争,而且在新中国和平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国民党当政的时代开始,政府就致力于为海外移民开辟“国字号通道”,以吸引侨资,或者对教育进行督导。如今,海外华人仍然是沟通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使者。这是他们已经非正式地扮演了千百年的角色。换言之,从书中所叙之事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对于祖籍国来说,海外华人始终不是他者。叙事者试图告诉人们:有这样的华人作为依托,中国有可能发展成为“去地域化的民族国家”(亦即将全世界的华裔人口包含在内的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通过上述三个系列的位置叙事,本书有效地实现了从微观叙事向宏观叙事的过渡,揭示出下述现象:华人移民几乎可以说始终生活在“他者”之中(正如书名所示)。所谓“他者”,是对于华人在移民过程中所接触到陌生人的总称,从移入的庶民到政府。他者之所以是他者,一方面是华人将他们视为他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将华人视为他者。在这种互视、互动的过程中,既有利用与被利用、接纳与被接纳的关系,也有排斥与被排斥、疏离与被疏离的矛盾,由此构成了华人移民历史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篇章。从处于他者之中这一特殊位置出发,叙事者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移民异域谋生历史,描绘了移民社会对他们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至于土生华人,叙事者所留意的是他们的尴尬处境:“面对当下兴起的‘华人性’,他们自身的‘华人’认同究竟该置于何方?”由书中的叙事逻辑似乎可以进行下述推论:即使中国发展成为叙事者所说的“去地域化的民族国家”,(即使当事人已经是移民社会中土生土长),华人仍处在他者之中,不论其共同体规模如何庞大,也不论个人如何为移民社会做出贡献。也可以说:对于移居地而言,华人始终是他者。这是他们即使在将来也无从摆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