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对话孙江 一分钟的沉默,也是记忆之场(1)_书评_新京报网(1)

2016-05-20 05:55:27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记忆之场》
主编:皮埃尔·诺拉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靖国问题》
作者:高桥哲哉
版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
作者:杨·阿斯曼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论集体记忆》
作者:莫里斯·哈布瓦赫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新史学》第8卷《历史与记忆》
主编:孙江
版本:中华书局,2014年


《时间、历史与记忆》
作者:黄应贵
版本: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


《新史学 第8辑 纳粹屠犹:历史与记忆》
主编:陈恒,耿相新
版本:大象出版社,2007年


《文化记忆理论读本》
主编:阿斯特莉特·埃尔主编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
主编:哈拉尔德·韦尔策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句诗词是谈论“历史与记忆”这个话题时,孙江教授最喜欢的一个例子。《回乡偶书》在孙江看来并非一首该给儿童念诵的古诗,它讲的是“过去之‘在’”,时间与空间流转,过去在当下留下了痕迹。“过去和现在发生了一个交错,我们的历史书写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形成的”,孙江在关于《记忆之场》的讨论会上说。

南京大学的孙江教授是《记忆之场》在国内出版的主编,与此同时,他也是中国“新史学”研究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和一行历史研究者共同创办了“新史学”丛刊,探讨的问题在国内历史学界具有很高的前卫性。他的历史研究方法贯穿人文社会学科的诸多领域,研究主题涉及政治思想史、社会史、概念史等,“历史与记忆”也一直是孙江关注的领域,并在“记忆研究”领域进行了本土化的实践,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可观的影响。

借《记忆之场》在国内出版之际,《新京报·书评周刊》围绕着“历史与记忆”问题,与孙江展开了对话。

让历史告诉未来,其实只对了一半

新京报:诺拉创造了“记忆之场”概念,其中的“场所”指涉留在当下的历史痕迹。可以谈谈这些“记忆之场”这个概念,以及它对于重构历史的作用吗?

孙江:“记忆之场”(lieux de mémoire)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创造的词汇,由场所(lieux)和记忆(mémoire)两个词构成,来源于拉丁语loci memoriae。场所和记忆是建构历史叙事的重要元素。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Cicero)在《论演说家》中提到一个名叫西蒙尼德斯(Simonides)的古希腊诗人,此人号称“记忆天才”,他利用“场所”和“形象”的记忆方法,从记忆场所出发,一步步迈向回忆的场所,再现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