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从古希腊少年到沦落凡间的神祇_书评_新京报网(1)

2016-05-20 06:46:25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玛丽·瑞瑙特(Mary Renault,1905-1983),英国作家。


亚历山大像,截取自“伊苏斯画”(Issus Mosaic),创作年代约为公元前2世纪晚期。


《天堂之火》
作者:玛丽·瑞瑙特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0月


《波斯少年》
作者:玛丽·瑞瑙特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8月


《葬礼竞技会》
作者:玛丽·瑞瑙特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3月

随着《葬礼竞技会》中译本的出版,玛丽·瑞瑙特的晚年扛鼎之作“亚历山大三部曲”悉数与中国读者见面。从《天堂之火》中马其顿少年登基为王,到《波斯少年》中的远征,瑞瑙特以丰沛的想象力呈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传奇人生,而最终章《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垂死开篇,描绘出悲剧人物的众生相。在亚历山大的光辉下,“他们像乘战车那样并驾齐驱。他死了,就像御者倒下之后的战马乱踢乱跳,而且也像马匹似的使自己遍体鳞伤。”对亚历山大生后帝国裂变的刻画,完成了对这一沦落凡间的神祇人格魅力的定格。

人格魅力

对卓越的追求

柏拉图哲学对玛丽·瑞瑙特的影响不言而喻——人们天赋异禀,要挖掘不同的才能并时刻自省内心,然后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境界。这种对卓越的追求,恰到好处地塑造出亚历山大的人格魅力。

亚历山大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时年仅三十岁。他少年受教于亚里士多德,二十岁登基。父亲腓力王统一全希腊,为远征奠定基础……抛开“天时地利人和”的陈词滥调,亚历山大更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情人和王者,这才是瑞瑙特刻画这一英雄人物的基点。

亚历山大对朋友和爱人的忠诚不因时间的逝去而改变,对那匹陪他征战南北的老马呵护有加。他乐于分享,熟稔于爱,又疏离声色犬马。他对欲望的忍受能力无人能及,又能保持对梦想的渴望和赤子之心。他“敲打”自己,不断奔向远方,只是为了到另一个世界看看。

到了印度,哲人对他说:“(士兵)因为你,懂得了恐惧和愤怒、骄傲和欲望,这些都是他们灵魂的锁链,轮回诸生不息。而你呢,自认为无有束缚,因为你克服了恐惧和自身的贪婪。但心智的欲望却像猛火一样消融你。很快,这些欲望会把你烧完。”

“有火就有灰烬。”他的灵魂饱受烈火燃烧,“心智的欲望”演绎着伊卡洛斯的扑火。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得知,诸神尚有七情六欲,何况亚历山大?

《天堂之火》全书布满“火”的意象,而“天堂之火”正来自神的后裔,既象征着火一般的渴望,也暗示着亚历山大神秘的出身:传说他有赫拉克勒斯的血脉,且从小自比阿喀琉斯。阿喀琉斯在荣耀和长寿间选择前者,对亚历山大而言意味着一切。亚历山大的执念,成为后世对照自我并时刻自省的力量。

英雄神话

对个人的信仰

不管其是否确属赫拉克勒斯血脉,但说亚历山大沉浸在神话中长大却不为过——他自比阿喀琉斯,鼓励热血男儿重拾英雄时代的荣光。他手下的将领和士兵凭着对他的信仰东征西讨,踏平欧亚非三陆——在非洲,他被尊为法老;在波斯,他被奉为神祇;在死后,他成为永远无法超越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