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有三台春晚可以看老孙,大家为什么不满意

2016-01-29 10:06:05      参与评论()人

六小龄童在央视戏曲晚会上的扮相。

1983年版《西游记》让六小龄童扮演的美猴王深入人心。

这几日朋友圈里都在转六小龄童参加央视戏曲春晚彩排的一张定妆照,好多人看一眼就哭了。

这事儿说来也奇怪,大家伙儿无非想在三十晚上敲钟时,听六小龄童喊一句“俺老孙来也!”,然后集体搞个泪奔,回想一下当时暑假时和谁一起看的《西游记》、念念不忘一下“十七岁的雨季”,再向00后倚老卖老地感叹下岁月流逝;还有甚者说“看六小龄童抡一宿棒子也愿意的”……

但偏偏天不遂人愿。

而且“民意”这时也悄然反了向:先前是“青春派”占上风,观众哭着喊着要看TFBOYS,现在,又闹着嚷着变成致敬老艺术家了。

六小龄童昨天也正式和媒体表态,“未曾接到央视春晚邀约”。

其实章老师这句“未曾接到邀约”,也实在有些蹊跷。

本来观众的内心独白应该是这样的:猴年春晚嘛,无非是请六小龄童老师来了,还有什么花样?

现在的内心独白变成了这样:猴年春晚,六小龄童老师竟然不来,搞什么花样?

为什么代表美猴王孙悟空是六小龄童而不是周星驰张卫健?1982年版《西游记》的成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当然六小龄童的身世背景更让他坐稳“猴王”位置。

众人皆知,六小龄童家被尊称为“猴王世家”,真正演猴戏是从他曾祖父开始的,随后是祖父、父亲、哥哥和他。记得此前看过一篇文章,六小龄童说自己每天都会去动物园看猴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更何况人家是辈辈祖传的功夫。这和进饭店吃饭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去北京东来顺吃涮肉?为什么去全聚德吃烤鸭?因为手艺是老的,牌子是百年的,难得个“老”字。

不过,六小龄童也说,虽然“没有接到央视春晚邀约”,但观众仍可以在辽视春晚、北京卫视春晚、央视戏曲晚会中看到自己的表演。而且也并没有独霸“花果山”——北京卫视上,他也会和张卫健等其他扮演过猴王的人一起闹春。

可是,即便有三台晚会可以看六小龄童抡棍子,网友宝宝们还是有情绪了。

北京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都有春晚,可是作为符号有象征意义的春晚,只有央视那一台。

“那台”春晚就像一个放大器:TFBOYS来,六小龄童不来,黄渤的爱马仕工人装,王菲的走音,小彩旗的转圈……每一桩在日常娱乐版无关紧要的豆腐块,都会变成一桩头条事件。每年的春晚总有无数人吐槽,却边吐槽还边要看。这个“放大器”的根源在于,这台春晚已经不是某家电视台的春晚,而被千千万万的观众内化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这是我的生活习惯,这是我生长多年的家庭的生活习惯。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虽然已在互联网面前土崩瓦解,一个现代人个体可以有无数个除夕夜的娱乐选项,但是在千千万万人所构建出来的想象的共同生活里,这台春晚构筑了一代人的家庭行为模式,代表了“传统”习俗,更指向族群认同。

互联网亚文化早就将铁板一块的“传统习俗”解构得四分五裂,人们用传统的眼光去期待想象中的春晚,又用互联网时代的标准去品评讨论现实中的那个春晚。有多少嚷着喊着要在那个“春晚”上看六小龄童的人,就是之前哼着鼻子说我才不看春晚的那个人。

“上春晚”,究竟是一场炒作,一场集体怀旧,还是一场虚无的互联网大狂欢?

录入编辑: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