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不仅仅是一份春节松驰指南

2016-02-08 11:38:03      参与评论()人

120年前的1896年(丙申),上海人第一次看到了电影,那时还叫“西洋影戏”;1908年(戊申),上海有了第一家正式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到了1932年(壬申),上海电影开始了抗日救亡的“新兴电影运动”,胡蝶成了银幕女神,新人周璇开始崭露头角。

1956年(丙申),当时的大片是《铁道游击队》,大家都在唱的流行歌曲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1968年(戊申),红卫兵小将们高唱着法国舶来的《国际歌》,亚欧大陆另一头的法国人民则举着毛泽东像在街头掀起了一场“五月风暴”。

1980年(庚申),《上海滩》已经在香港播出,不过要到5年后,内地人才知道什么是“浪奔浪流”。

1992年(壬申),王菲还叫王靖雯,大街小巷都在唱着《潇洒走一回》,我们在电视里认识了周慧敏郑伊健和“四大天王”。

2004年(甲申),博客才刚刚出现,徐静蕾在3年后登上“博客女王”宝座;贺岁电影还是冯小刚的天下,人们见面开玩笑,说的也是“做人要厚道”。后来在《老炮儿》里与冯导搭戏的吴亦凡,那时还在加拿大上初中。

如今,“小鲜肉”成了票房保证,全国电影票房也从2004年的15亿元暴涨到去年的440亿元,翻了20倍不止;“博客女王”早已被“微博女王”取代;《小苹果》之后《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又红了……

又是一个猴年的轮回,而时代的流行永远在变。这是一份一边新潮一边怀旧的长假娱乐松弛指南,它告诉你最新的电影电视,最新的戏剧音乐演出,它也告诉你所谓流行的根源,所谓“新”的来处。追根溯源交给我们,松弛给长假中的你。

录入编辑: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