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上海曾是最大和最早慰安妇基地

2016-02-23 12:34:07      参与评论()人

慰安所时期海乃家慰安妇合影。早报记者 高剑平翻拍自《从军慰安所“海乃家”的故事》一书

自晚清始,上海就是日本海军在海外最大的基地。早年的上海租界,东洋妓院艳帜高挂、门庭若市,并逐渐形成日本型的公娼制度。

日军侵华期间,上海是慰安妇制度的发源地,也是最大的慰安基地。早期的上海虹口日本妓院称之为“贷座敷”,也叫“女郎屋”或“游女屋”。名义上是可供娼妓借贷进行营业的店屋,实际上娼妓隶属于店屋店主,没有自由。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所谓“慰问战地官兵”的女性往往被称为“卖春女”、“酌妇”。“慰安妇”一词正式的使用,约在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以后。始作俑者正是后来担任侵华日军最高司令官的冈村宁次,彼时正任日本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他要求日本国内组织关西地区妇女来沪“慰问”日军,称之为“慰安妇团”。1932年3月,“慰安妇团”登陆上海,在吴淞、大场、江湾等地为日本陆军服务,这是日军第一次使用“慰安妇”一词。

日军为掩人耳目,给慰安所取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或叫旅馆、俱乐部、酒吧,如虹口的“日之出酒吧”、“贝贝酒吧”等等。日军部队直接掌控的慰安所是“军直营慰安所”。日本学者木之内诚在其所著《上海历史指南》中提出,1937年日本人山中三平在日文杂志发表《上海陆战队物语》一文披露:“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在无执勤任务时,除了去陆战队内娱乐慰安机构外,军官们还去司令部隔壁的海军俱乐部休闲;下士以下的官兵大多去密勒路(今峨眉路)的集会所。”

上海日本海军俱乐部原在今惠民路保定路口,1934年搬到今四川北路、东江湾路、多伦路三条马路交界处(今四川北路2121号),南有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官官邸(今多伦路215号),北有毗邻的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四川北路、东江湾路路口),是日军在沪大本营。

日本海军俱乐部和峨眉路400号便是两个不同的、按日军军衔、级别高低行乐的慰安所。“上海日本海军俱乐部”、“下士官兵集会所”即为鲜为人知的日军“军直营慰安所”。

虹口文史馆现收藏着峨眉路400号原居民捐赠的腰鼓形“石凳”,上绘有日本女人图案。慰安妇图片一般悬挂在售票窗口供军官挑选。现在售票室已经改为理发店,而售票窗口依然保存着。

早在1992年6月苏智良就知道了海乃家的存在,那时日本机关报协会大阪府本部的《宣传研究》杂志在6月号上刊载了一位63岁日本老人公开其父亲在“中国上海经营从军慰安所”的文章,并提供了一部分照片,供述了自己也参与经营的回忆。文章署名“华公平”。1993年,苏智良在东京买到了华公平撰写的《从军慰安所海乃家的故事》一书,书中以翔实的史料和诸多照片记述了海乃家慰安所1939年至1945年从建立到关闭的整个过程。

在今天的上海公平路425弄12号,这个名为公平里弄堂深处,海乃家慰安所建筑曾完整保存70年,那位记述这段历史的作者华公平这个笔名,也是结合了“中华”和“公平里”的意思。苏智良提交给世界记忆工程的24张照片中的6张,出自这本《从军慰安所海乃家的故事》。

此书的作者华公平本名坂下元司,其父坂下熊藏就是日本海军退役军官。1939年,时年41岁的坂下熊藏在上海虹口经营“煮豆屋”,当时日本海军方面找到了坂下熊藏,提出与其合作建立海军慰安所。

海乃家是一家高级慰安所,服务的全部是日本海军军官,除在中国妇女中挑选外,坂下熊藏还向人贩子购买朝鲜女子,每年回日本3次招募日本女子。1943年,“海乃家”增开别馆,有了分号。苏智良和学生在现在的东长治路上找到了“海乃家”分馆。

公平里的海乃家慰安所是一个由两层楼相接围起的院落,北京青年报记者2014年曾寻访此地并写过一篇报道,那时这里拥挤地居住着17户人家,周边老人都知道这里曾是慰安所。北青记者描述,附近70岁以上老人中尚有不少人能讲流利的日语,一位老人哼唱起《我是一个16岁的满洲姑娘》,“这首歌是妈妈教我唱的,她说这里的慰安妇经常唱这首歌。”报道还称,当时另一位老人说:“如果你明年再来,就看不见这栋房子了”。

一年过去了,“海乃家”果然遭遇拆除,但仅一天时间拆除工作又被暂停,以后如何现在还是未知。

录入编辑: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