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来时不似人间世”(1)

2016-03-27 11:36:29      参与评论()人

■ ——台北书展印象

《士与中国文化》一定是余英时先生在简体字世界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了——某种程度上,后来如阎步克和赵园关于“士”的广受赞誉的论著其实都是在余著之大“范式”影响之下浮现出来的。

回想起来,虽然大半辈子都在和书打交道,甚至有近二十年时间陷身于译书、编书和访书——包括写访书记——的循环中至今无以自拔,我参加正儿八经的书展却是少之又少:大学时有长春书市,那多半只是卖特价书的集市;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犹记在淮海中路622弄7号念研究生时,碰到过几次上海书市,一次逛到书市打烊,灯火阑珊中步出夜市,却发现只买了一本书:新出炉的何兆武先生译本《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也是好多年之前了,一次出差到京城,一位在大学时代就一起逛过书店和书市的老同学告诉我,适巧在举行的地坛书市很不错,他愿意陪我去逛逛,我们就像游园一样逛书市,最后却只要了两本书:英国保守主义作者阿尔杰农·塞西尔的《梅特涅》和商务缩印《英华大辞典》,这是我作为译书匠之案头必备书,取代旧的那部用到今天。

正月里和一个亲友团到台湾“自由行”了一周,本来是并不做尽兴访书之“企划”的,不想行程后半段从台东行至台北,当晚就从路边招贴上得悉有台北书展在101大厦旁的世贸中心进行,闻讯后心头为之痒痒不已。好不容易“捱到”返杭前的一天,是一个周末,女眷要陪小朋友去“猫空缆车”,我则预约了也有九年未见的朋友在台北车站见面。九年的时光都融化在三个多小时的倾谈中了,不觉已经是下午三点多,因为头一天的辛苦应酬,朋友看上去颇为疲累,而我也打算好了要此生头一回去体验下台北书展的,于是两人就在车站西门挥手道别。

坐捷运从台北车站到101已经快傍晚了,直接找到世贸的书展入口,用一百台币买了一张“单场票”。开逛前先瞄了一眼导览图,密密麻麻的参展单位和大小柜台还是让我小吃了一惊。正在边看图边有些茫然地挪步之时,忽然瞥见“故宫博物院”几个大字,原来是该院出版品的专架——我头天晚上才刚去过“故宫”,唯见一楼的珍宝馆摩肩接踵,而二楼西侧的书画馆则门可罗雀,这就正好让我饱览了从一月开始推出的“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中之《纪游画册》和《书辋川诗》,以致最后不但没有时间全部细看完该特展,更无法闲逛颇有“雅趣”的出版品部了。想不到前晚错过的今晚书展再次遇上,我岂能放过?然则在颇为琳琅的图文世界中摩裟翻阅甚久,从我的审美趣味、“欣赏”水平、性价比和便于携带等因素考虑,我只要了《晋唐书法名品》一种书,与那些简陋的内地影印本不同,这个本子对每幅作品都提供了看上去颇为精详信靠的文字说明,内容涉及作品流传、摹本情况等诸多要素,值得收藏。同时,也为了更有在地感些,我还要了当期的《故宫文物》月刊,上面有“故宫南院”开幕的详细报道,还有一位学者讨论《纪游画册》的文字。

出了“故宫”展台往前走,低头看到导览上有“联经”字样,“如电击然”,我就直奔这家几乎可以说是集“三联”、“商务”甚至“中华”于一身的名社展场了。

刚步到其推展柜台前,就见余英时先生的《历史与思想》增订版赫然在目,余先生在新序中谓此著对他在学术生涯中把重心转向中文写作具有特别的意义。其实此书在我读余经历中也具有“特别的意义”:除了“海外汉学丛书”中的《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九〇年代初在上海社科院港台阅览室“邂逅”红棕色封面的《历史与思想》精装初版本,那大概要算是我读余之正式开端。于是我毫不犹豫就将之收于囊中了——想来奇怪的倒是九年前的那次访书,我印象中竟然并没有遇到这部书!虽然谈不上是“近墨者黑”,一位几年来平素帮我从网上买书的许姓小友近来也颇爱读余,有一次还告诉我《士与中国文化》无论哪个网店价格都不低。我约摸知道,余先生的繁体著作中并无与此同名的一部书,不管当年“上海人民”的这个“创意”是来自出版社还是余先生本人,此书基本内容都是本于“联经”早年所出的《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然后连缀述论古代以下的篇什而成,但这个idea无疑极为成功,因为我们可以断定,迄今为止,《士与中国文化》一定是余先生在简体字世界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了——某种程度上,后来如阎步克和赵园关于“士”的广受赞誉的论著其实都是在余著之大“范式”影响之下浮现出来的。在繁体世界,虽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有点儿像“胡半部”,却仍然与胡著一样续有重印,我在“联经”的展架上就看到了其第三次印行本,本想买一部送给许小友,正在为此书是否足够有“代表性”犹豫之际,忽然从架子里层翻出《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初版精装,而且有三册,呵呵,这可是“联经”的家底货色啊,就是它了!于是毫不含糊地挑出了其中品相较好的两册,一册给许小友,另一册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