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技术时代的阅读(1)

2016-04-10 11:34:13      参与评论()人

孙周兴,1963年生,哲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等。主要从事德国现代哲学、现象学、艺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存在与超越》《以创造抵御平庸》等;主编有《海德格尔文集》《尼采著作全集》《欧洲文化丛书》《未来艺术丛书》等。

哲学书房,插架的多是精装大部头哲学全集

  

左面是孙老师待译的哲学著作,右面则是他本人著作及译著

荷尔德林手稿复印件

阁楼上的艺术书房

(摄影 雍凯)

见到孙周兴老师的时候,他已经剪去了著名的长发,留了个利落的平头,神情略有些疲惫,不知是不是因为最近一直在忙同济人文学院七十年院庆。他是第二任院长,已经做了十年了,即将卸任。第一任院长是他的老师、现象学哲学名家熊伟先生,上任时间则远在1946年,中间留下了几十年的空白。孙老师正和几位同事一起钩沉校史,努力填补这段空白。这样的他,与之前照片上的形象相比,少了几分浪漫的色彩,更接近于他一直挂在嘴边的“农民”这个大大咧咧的自称。

这位躬耕于哲学田地的“学术农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浙江大学读的是地质学专业,对本专业兴趣全无,热衷于文学与哲学,每有新书都如饥似渴地购读。几十年过去,如今他对书籍则是坚定地“看衰”。几个月前,他在复旦新闻学院讲了一次“虚拟与虚无——技术时代的人类生活”,特意强调:如今这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导致的是纸质媒体(报纸、书籍……)的大面积溃败和电子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取代,“我翻译的尼采和海德格尔的著作,十几年前开印就是几万册,然后每年都能重印,而现在直接下降到两三千册了”。话虽这么说,作为纸媒时代的过来人,他却有些“知行不一”。

为了书,他就搬过好几次家。他原来把家安在郊区,交通不便,先换了一套城里的房子,虽然有一百四十多平米,还是不够放书,“书进去了,人进不去了”。不得已,三个月之后,又换了一套房子,书分上中下三个房间,按文学艺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分开摆放,才算是解决问题。

他对书籍装帧设计也特别看重。海德格尔曾说过,他读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甚至版式和扉页都令他着迷。孙老师说,他也有此类感触。他远赴德国买来的书籍,大都装帧精美、版式考究。如1975年启动、迄今已出版八九十卷的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又如科利、蒙提那里考订研究版《尼采著作全集》。正是在这两套书的基础上,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他主编和主译的《海德格尔著作集》和《尼采著作全集》。柏拉图、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等大哲,他一一收全,无不是精装全集,而斯图加特版荷尔德林全集,他则只取前两卷诗歌,舍去与哲学研究无关的书信、日记。《阿多诺全集》他有一套平装学生版,虽然德国教授一般不会用这种版本,在他已足够实用!就好比那套著名的《哲学史概念辞典》,原版过于昂贵,他花几千元让人复印下来,再装订成册。这套制作精良的复印书,跟追他辗转好几个地方,始终牢牢占据书房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