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让史料成为‘可以阅读的东西’”(1)

2016-04-13 12:32:43      参与评论()人

■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出版,含200万字未刊档案 注重通俗化、社会化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中有200多万字的内容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内的多家档案馆所藏未刊文献,以及首次译自英、美等国外交文献集的材料,均系首次刊布或翻译。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共十卷24册,1000余万字。

近日,《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以下简称《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十卷24册,1000万字,是首部系统、全面对民国时期外交文献进行科学整理的大型文献集,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极大方便了近代史、外交史的研究。

《汇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撰,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共分十卷24册,1000余万字,是首部系统、全面对民国时期外交文献进行科学整理的大型文献集。内容涵盖了整个民国时期,体现北京政府外交、民国政府前期外交、抗战时期外交、战后善后外交等不同时期中外关系呈现出的特点,为还原民国时期外交史的面目提供了史料基础。其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作为编纂方,提供了200万字的未刊档案,成为本书最大亮点。

4月9日上午,中华书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邀请全国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为《汇编》举办了一次研讨会。

本书编纂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代表郭必强表示,编辑这套文献时,他们始终很注意史料的通俗化、社会化,“就是究竟编什么样的史料能够适应学术界以及被社会所接受,让史料成为‘可以阅读的东西’。”从大家的反馈来看,达到了这一目的,“这书便于研究、便于学生阅读,一般人也能看,这是非常重要的。”

“资料主要包含三大类”

《汇编》共1000余万字。“这是30多个人做了整整11年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王建朗主持了本书的编纂,据他介绍,“从开始编书到现在应该有11年的时间,本所的参加者就有21个人。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有11位同志,是他们从二档的档案里挑选了差不多200万字(至少150万字)的档案,所以加起来有30多人做了11年。”

“资料部分主要由三种资料类型构成。”王建朗说,“一种是各种已刊的文献,包括政府公报、外交公报、报刊杂志、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以及过去已经刊印的各种各样的专题的资料集;以及一些档案馆的未刊档案,这部分通常是我们编资料的来源,这是一个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是比较有特色的,就是跟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他们拿出几百万字未刊和已刊档案,第二档案馆以前还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提供的这部分档案对于全集应该说增色不少。第三,是我们广泛地翻译了各个国家出版的官方的历史文件,比如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外交文件,苏联外交文件集,日本外交文书,以及收藏于日本、美国、俄罗斯这些国家未刊的档案馆的档案,所以这也是本书非常重要的特色。我们这些课题组成员都去过俄罗斯的联邦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馆、日本外务省的外交史档案馆等,引用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多语种的外国外交文件的使用,也是本书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