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 央视再推《功夫少林》等纪录片

2016-04-25 12:32:31      参与评论()人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又一部爆红的片子,片中的修复师也因为片子成了大家喜爱的“网红”,该片豆瓣评分达到了9.5分,赶超时下热播的韩剧《太阳的后裔》,吸引了不少80后90后观众的追捧。4月21日,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主办,中视金桥国际传媒集团承办的“纪录的力量”观影会在星美国际影城举行,放映了包括《我在故宫修文物》、《功夫少林》、《自然的力量》、《航拍中国》在内的多部自制纪录片片段,当天,央视主持人和几部纪录片主创人员来到现场,和大家分享了台前幕后的故事。

此前,国内关于武术或是少林的纪录片也拍了不少,但大多数介于历史文献和宣传景点之间,可看性不强。今年,央视重点推出的这部《功夫少林》会有哪些变化和不同?早报记者在专访总导演肖崴、总撰稿张海龙时,肖崴说:“我们的名字叫《功夫少林》,并不叫《功夫少林寺》,和其他同类题材纪录片的最大的不同,是讲求‘真功夫’,可能现在大家对少林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少林还有真功夫存在吗?所以我们用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希望拍出‘拳拳到肉’的视觉效果,告诉大家少林功夫是存在的,不是花拳绣腿的表演,非常厉害。”

中国人更多地了解少林寺,还是从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开始的,那部电影上映时盛况空前,也引起了全国观众对中国武术的狂热。“每个男人至少看过七遍,”总撰稿张海龙表示,虽然是电影化的表达,但《功夫少林》并没有一般武侠电影中为追求极致效果的夸张“功夫”,没有吊威亚飞来飞去,“少林功夫讲求实战,片子里少林武僧释延孜一人横扫六位拳师,就是最好的例证。”

总导演肖崴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够展现隐藏的中国武林,看到一群真正功夫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他告诉记者,一共五集的《功夫少林》只有第一集是在少林寺,后面几乎都是在少林寺以外拍摄的,也是为了能够让观众看到一般游客看不到的、关上山门以后的少林寺,之后的若干集也会有民间高手陆续亮相,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功夫、少林的功夫。

当天的观影会放映了《功夫少林》的第一集《绝技》,片中,无论是少林武僧用最脆弱的喉部撞粗壮的树枝练金钟罩,还是施展《易筋经》的内功心法,都让在场观众瞪大了双眼。而片中这位武功高深的释延武师父在映后也出现在现场,充满好奇心的观众上前“挑战”他的金钟罩铁布衫,拼尽全力拳击胸部喉部,甚至裆下,他都岿然不动,令在场观众大声尖叫,释延武说:“不出手就能让人折服才是真正的高手。”

除了画面和文字,《功夫少林》的旁白“希望更有江湖气息”,该片音乐监制凌青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跟全世界做生意》等纪录片的声音设计师,他表示,因为题材特点,这一次做出了很不同的创新,“录旁白的每一句都有精心的设计,录制的节奏于是变得很慢,差不多两个多月的时间”,他还饶有兴趣地告诉记者,这一次的音乐加入了电子风,等于是现代和古典的结合。还有混音,片中有一个镜头,是武僧在做《易筋经》的动作,“这个镜头我们在气息的上下浮动的表现上也做了很大的功夫。”

据悉,这部《功夫少林》将于5月20日登陆央视。

另外,《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修复师杨泽华也来到了现场,他表示从小对故宫就有深厚的感情。“文物修复的工作要求我们心要静,要能排除纷扰,要能潜心钻研,不断学习。我感到欣慰的是,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了,他们有专业素质、有悟性、又有钻劲儿,就像小闵。故宫的文物修复一定能传承得更好。”闵俊嵘自清华美院毕业后就到故宫工作,漆器设计与制作的专业背景为他从事漆器修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他看来,光靠大学里得来的知识和技艺远远不够。为了修复古琴,他专门拜师学会了制作古琴,甚至学会了演奏古琴。“‘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这句话出自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一直是我奉守的职业信条。”

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刚刚进入拍摄,总导演余乐为现场观众展示了一段片花。

6集纪录片《自然的力量》摄制历时5年,主创团队足迹遍及中国四大无人区等偏远之地。总导演李文举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南有大象、北有驯鹿的国家,幅员辽阔,生态多样,《自然的力量》将镜头对准了中国人迹罕至之地的大自然。他说:“通过拍这部片子,我们想让观众了解中国何以成为中国,哺育了13亿人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录入编辑: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