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人们都只是在凑杨绛身边的热闹”(1)

2016-05-27 10:40:05      参与评论()人

■ 《杨绛,走在小说边上》作者于慈江:作为学者的杨绛被忽视了

杨绛先生生前居住的南沙沟小区单元门口如今已不让外人靠近,住宅门口贴着这样一张告示。

2012年杨绛在居所里留影,房间内所有布置保持了钱锺书生前的原貌。旧式的书架上摆着钱锺书和女儿钱瑗的照片。

105岁的杨绛走了。

这个年纪,那些成绩,杨绛的辞世早已超越了喜丧的概念。所以当消息一经传开,人们在纪念和感慨之余,悲伤的气氛并不浓,反倒是真被有些人当成了伪装文艺的“狂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杨绛,走在小说边上》作者于慈江认为,这些年社会上对杨绛关注的多是围着她的热闹,也顺带凑凑热闹。现在,杨绛去世,热闹并没有随之消退,反而借势而成各方的“盛宴”,诸如“百岁感言”、人刚走而求全之毁起等。但是除了《我们仨》和各种带有立场的人格评判,人们似乎忽略了杨绛之所以可以成为“先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她自己的学问。她的丈夫钱锺书或许可以为她加码,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成就她。显然,于慈江希望人们能多谈谈杨绛的作品和学问,而在凑热闹前也至少读过几本书。

是什么支撑杨绛独自跨过百岁人生

2007年,杨绛96岁,完成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在这本书中,杨绛思考了很多大问题,诸如神、鬼、天命、灵魂。这确是一个自认“走到人生边上”的老人才会想的问题,似乎她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属于她的“天命”。

但正是这样一个自认为人生就要终结的女先生,硬是又将人生的限度拉长了八年多,而且在迫近和超过百岁的情况下,仍然做了很多人壮年都无法胜任的工作。

“我认为支撑她跨过百岁的原因,不是因为她身体好,实际上她长期深受疾患的困扰,而主要是她有牵挂,觉得有些‘战场’一定要清理。”于慈江告诉早报记者。第一个任务是为钱锺书打扫“战场”。

这个“战场”应该如何理解?或许有些人会联想到那些在坊间颇有市场的言论,比如杨绛对钱锺书在公开和私下里的维护。但于慈江在这里说的战场,是指杨绛对钱锺书遗作的整理。

1998年,钱锺书逝世后,有大量的珍贵材料保留在未付梓的读书笔记之中,这些笔记反映了钱锺书一生的读书思考过程。杨绛以高龄之躯将亡夫浩瀚的笔记一点点整理出来,公之于众,其中《容安馆札记》以读书时的感想和思考为主要内容,是研究钱氏思想的重要材料。从笔记内容看,钱先生读书涉猎极广,除经史子集外,民俗俚语乡间野史,凡能搜集到的无所不读,凡读过的又无一不做笔记。

第二件是关于她自己的,她想要续写《洗澡》。

作为她唯一一部中长篇小说,杨绛觉得《洗澡》早晚会有人来续,就像《围城》一样。她说:“我很嫌恶。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2014年,《洗澡之后》单行本亮相。在《洗澡》中,准男女主人公许彦成和姚宓“发乎情,止乎礼”的精神恋爱保持到了最后,但是续作《洗澡之后》,杨绛却让他们结合了。对于这种安排,见仁见智之论各起。但正像评论家侯虹斌所言,一位百岁高龄的文坛大家,还有旺盛的创作力,还能写出好看的小说,不管是轻快的言情小说,还是严肃的政治小说,本身都是非常酷、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