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出版

2016-06-01 13:10:06      参与评论()人

5月28日,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西、陕西等地的数十名专家和学者在上海大学,以陈歆耕的新作《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出版为契机,探讨了非虚构文学创作中的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陕西作协研创部主任、白鹿书院院长邢小利总结道,写古人大概有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有些名人的传记或者生平已有很多人写过,再要有创新很难;其次,很难发掘出新的材料。如果没有新的材料,再想有创新更难。“写当代人的传记也有困难,尽管掌握的材料很多,但是同时代要回避的东西也很多。”

选择在近代思想史、文化史上都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龚自珍做传记,是一项自我挑战。陈歆耕为此历时4年,实地走访了天都庙、云阳书院、翁山墓地等历史遗址。

如何在史料和结构上出新?如何避免“史”性太强而削弱“文”的可读性?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提到,《剑魂箫韵:龚自珍传》没有按个人传记常用的时间顺序书写,而是把龚自珍的人生分成以下几大块:生存的环境,家学的影响,朋友的影响,人生仕途的坎坷,情感世界的情形。

在本书中,龚自珍的形象被集中到剑与箫两个意象上,在传统的以笔为剑、壮志酬国那一面之外,还有生活化的“箫”的一面,刻画出一个新的、完整的龚自珍。

天津评论家协会主席任芙康则用“好鞍配好马”来形容传记作者和传主之间的关系。“龚自珍忧患国家兴衰,尖锐批评时弊,是一个很有个性和风骨的思想家。这个人物不是谁都能写的。”

龚自珍有两句诗流传最广,其中一句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复旦大学教授、长江学者郜元宝指出,一个时代有没有人才,是判断一个时代的本质标准。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和我们后来倡议的个性主义是相通的。我们经常误会中国古人不讲人才,而龚自珍的诗句表明,人才方面恰恰是古典和现代相通的精神。

《文汇报》笔会部首席编辑潘向黎表示,不拘一格的“格”字,值得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考量。

龚自珍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格在今天来说,是表格、等级、规定、精神吗?潘向黎说,“今天每个人都处于被格式化的境地。我们面临选择,如果抵御格式化,会被隔离,生存会遭遇种种不便。如果接受格式化,就可以跻身成功人士行列,享受现实当中的诸多好处。”

她同样强调,龚自珍最大的价值不是诗文而是启蒙性。“启蒙的问题在中国从来没有得到过解决。现在的物质主义、技术主义甚嚣尘上,有人觉得没有必要提启蒙了。但在中国知识界和知识界以外,启蒙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一直需要努力。”

录入编辑: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