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上海的俄罗斯记忆:俄侨长于艺术(1)

2016-06-24 10:15:05      参与评论()人

【编者按】

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6月25日访华,此次将签下多少贸易协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上海在中俄交往史上,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1920年代,共产党一大的举行得到苏维埃政权帮助,2001年,中俄两国倡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有趣的是,在驻俄罗斯原公使李景贤看来,上海与俄罗斯的交往中,除了政治、经济,文化也占据重要地位。

“俄侨长于艺术”,百余年来,曾在上海生活的作家鲁迅、巴金、茅盾都深受俄国文学影响,《义勇军进行曲》的配器由旅沪俄侨夏亚夫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到上海演出的苏联文艺团体更是不计其数。《上海的俄罗斯记忆》用一系列老照片,重温了俄罗斯与上海的人文渊源。

1952年“中苏友好月”,苏军红旗歌舞团首度来沪公演,图为其在上海国棉一厂与工人联欢时,表演《士兵舞》。

1952年“中苏友好月”期间,苏联电影演员契尔柯夫(右)与黄宗英、秦怡(中)畅谈艺术创作体会。

1937年,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上海俄侨募资在祁齐路(今岳阳路)、毕勋路(今汾阳路)路口建造纪念碑。

我的夫人王佩蒂是上海人,有些上海朋友便戏称我为“上海女婿”。因为这层关系,我对上海的直观认识,也许比有些人稍微多一点。

命运多舛的普希金纪念碑,高耸入云的中苏友好大厦,多次开、闭的俄国驻沪总领事馆,正章的高档洗染,老大昌的俄式糕点,百多年居住在霞飞路(今淮海路)的俄国侨民,一个个故事,在我脑海里刻下一道道印痕。尽管如此,我对上海与俄罗斯昔日的交流,依然知之甚少。

《上海的俄罗斯记忆》(上海市档案馆与上海书店出版社合作出版)图册与读者见面了,我作为这部书的最先读者之一,偶尔也发出对上海与俄罗斯人文因缘多年后“意外归来”(于我言)的赞叹。

与俄关系始自1860年

上海与俄国的关系,始自1860年。156年前,俄国驻沪“编外领事馆”宣告成立。13年后,俄皇亚历山大二世之子阿列西士抵沪游览,1873年遂被称为“沪俄官方关系元年”。在上海,俄罗斯文化的深厚积淀,不经意间随处可见可感。这个城市曾是众多背井离乡俄罗斯人的新家园。

有位学者用对比手法,对旅沪外侨的职业进行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侨长于商业,美侨长于教育,俄侨长于艺术。百多年来,俄侨从事的职业涵盖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工业、商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建筑业等。他们与别的外侨不同,人多,有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的能力强,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然而,“俄侨长于艺术”这个结论,还是颇为恰如其分的。

俄侨大多受过良好教育,不少人在音乐、舞蹈、绘画等领域,本来就有专长,即使没有很多艺术细胞的人,稍经点拨,很快也能适应某一艺术行当的工作。《上海的俄罗斯记忆》以大量老照片,给“俄侨长于艺术”作出最好的注脚。

许多上海文学家受俄罗斯文学滋养

上海在中俄交往史上,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沪俄关系是中俄关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特别是中俄间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三年后,苏维埃政权就派代表到上海,与中国革命者商谈成立中国共产党事宜。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两年过后,孙中山先生在上海与苏联代表越飞签署《孙文越飞宣言》,他领导下的国民党因而得到某种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