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6月读的二十五本书(1)

2016-07-10 12:15:09      参与评论()人

6月北京闷热,人称“桑拿天”。在这样的日子里只有读书,共读二十五本。

1.《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阿尔伯特·赫希曼,浙江大学出版社)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人的欲望是与人同时存在的,也是合理的。但在现实中人的钱、权、色欲也引起各种罪恶。历史上的思想家对解决这一矛盾提出过许多设想,如用权力去抑制,用道德去教化,或让私欲转化为公共利益等等。赫希曼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利益去抑制欲望。由欲望引出善行会有利于他们的利益,而由欲望引出恶行则会有损于他们的利益。作者属于思想家,他提出这种有意义的思路,如何实践还需可操作的制度。但这个思路对物欲横流的今天,亦有启发。这本书译得相当好,又有译者序、阿马蒂亚·森的序和一位学者对作者的介绍,有助于我们理解原文。出版译著还是有序言好,本书仅十一万三千字,但值得多读几遍。

2.《苦难的时代:美国奴隶制经济学》(罗伯特·威廉·福格尔,斯坦利·L.恩格尔曼,机械工业出版社)

福格尔是诺奖获得者,他以计量经济史学的分析推翻了一些已成定论的结论。这本书就是代表作之一。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奴隶制经济是效率低下的、落后的、悲惨的,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的衰落,经济原因是主要的。但福格尔用计量经济史学得出结论:美国南方的奴隶制经济是有效率的,奴隶也并不是懒散、无能和低效,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当时并不低,总之,奴隶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本身并不存在危机,经济并不是奴隶制灭亡的原因。现在这一结论已被学界接受。所以计量经济史学被称为一场“革命”。看来历史研究无止境,过去公认的结论被推翻是正常的。

3.《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古今谈》(森图姆,商务印书馆)

德国人写的经济学说史,不同于美国人、英国人写的。从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与公共财政四个方面介绍经济学的发展。尽管他是德国人,更关注德国经济学,但主要内容还是介绍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这是一本普及性经济学史,但还注意到了一般经济学史所忽略、实际又相当重要的经济学家的思想,如戈森、拉姆齐等。同时这本书写得通俗、有趣,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也可以读,且有收获。

4.《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王明珂,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说明人如何认识历史,真实发生的历史与史学家阐述的历史是不同的。真实的历史,尤其是历史细节已不可考,我们知道的都是一代代史学家阐述、解释的历史。这种历史当然渗透了史学家本人的立场和观点。作者从这一基本观点来反思史学,对我们认识历史颇有启发。

5.《内藤湖南:政治与汉学(1866-1934)》(傅佛果,江苏人民出版社)

内藤湖南是日本著名中国史学家,他的“唐宋变革论”在世界史学界都有相当大影响,他的弟子成为在史学界影响甚大的京都学派。这本书是他的传记。他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日本人提出以东亚对抗西方的主张,这其实就是以后的“大东亚共荣圈”,无论他本人如何想,这种思想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借口。不过他不仅仅是政论家,我们看重的是他作为中国史研究者的贡献。本书介绍了他一生的活动、经历,也介绍了他在中国史研究中的成就。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了解他的原因。这本传记相当全面、客观,值得一读。

6.《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约翰·曼,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