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僧朗与栖霞寺 ——觅踪记(六)(1)

2016-07-31 11:10:15      参与评论()人

本来南京的几日寻访是杜强先生开车拉着我到处跑,因为他是摔跤运动员出身,硕壮的身体让我特别有安全感。昨天返回南京市的时候,杜先生告诉我他第二天有事,但是已经帮我安排好了朋友继续开着这辆车带我寻访。今天一大早就见到了这位朋友,他下车的一瞬间,让我感到这位朋友比杜强先生还要大一号。虽然这么大的体量,但他说话倒是轻声慢语,让我想到了弥勒佛。在前往栖霞寺的路上,我们聊天的内容,主要就是我向他请教体育界的各种事情。这位朋友大名叫陈鑫,他说自己在几岁的时候就被选进了体校,而举重这个行业是他自己所选择的,后来因为受伤而退役。他讲述了这个行业里的艰辛,语气平淡而不带色彩,看来肚大果然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可能是因为一路上聊天,我们竟然走错了路,兜了两圈,终于来到栖霞寺的山门前。我本以为这里应当是南京的著名景点,但沿途的标牌并不明显,这也是我们走错路的原因之一。前往栖霞寺的路要穿过一个村镇,那里街道很窄。从南京出市的时候,驶上了栖霞大道,这条道路足够宽广,我本以为这条路就是专为栖霞寺所修建的,看来有点一厢情愿。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走的可能是老路,而非重新修通后的阳关大道。

栖霞寺的山门旁是售票处,售票窗口长长的一排,里面的工作人员有五六位。按理说,这是旅游旺季,再加上今天是周六,可是买票的人,至少我到的时候仅有两三位。二十五元的票价,对这么有名的景点来说已经是很便宜了。进入山门,检票之后,仍有两位工作人员坐在桌子前面,桌上摆放着一些散放的香支,凭门票可以领三支香。我没有领这个优惠,直接穿过山门,在山门后墙的左右两侧各看到一张“历代名人与栖霞山”展板,每块展板上密密麻麻地列着几百位历代名人的名单,大约浏览了一下,那名头之大,门类之多,其他地方少有可以比勘者。

穿过山门前行,看到一个水坛,旁边碑额上写着“彩虹明镜”,边上还刻着乾隆的御题诗。转过这个水塘,前面是修整得很宽阔的石板路,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内行走,在路的左右两旁看到了体量很大的钟楼和鼓楼。这么大的钟鼓楼,至少比一般的寺院大好几号。路的尽头位置是放生池,转过放生池,就是栖霞寺寺院的大门。在这个广场的两侧分别有两个碑亭。左侧的那一座,有一位师傅正带着几位朋友在讲解,师傅热情地向这几位介绍着碑的来历,我听到了最有哲理的一句话是:“所有的历史都是胜者的历史,因为失败者没有机会写,也不可能写。”

这块碑倒是很有名气,因为我提前做过功课,知道此碑名叫“明征君碑”,此碑大有来历。因为这位明征君绝对可以自豪地说:此山是我开,此寺是我建。明征君的大名叫作明僧绍。“征君”在古代是一种光荣称号,如果皇帝请某人到朝中去做官,而这人几经推让没有前往,以此来表示“荣华与富贵,我视之如浮云”,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被当世赠予一个荣誉称号,叫作“征君”。这应当是而今“神马都是浮云”的历史出处吧。当年明僧绍就是这样推辞了几次,所以他被称为“明征君”。

明僧绍为什么婉拒皇帝的邀请,这我没有考证过,这段历史距今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年。他本是山东人,不知道为什么跑到摄山来隐居。摄山就是栖霞寺的坐落地,据说古代在这里出产很多重要的草药,而这些药能够养生,所以被人称作“摄山”。但明僧绍来此隐居并不是为了采药。据说他来此隐居了二十多年,主要是为了修善业。刘宋末年,也就是公元479年,摄山来了一位法度禅师,在此讲授《无量寿经》。历史资料说:“僧绍与法度和尚相友善,两人有师生之谊。”究竟具体事情如何,因为我懒惰,查过手头资料找不到线索,就放弃了。总之,两人关系很好。这次相见,两人谈得更为投机,于是在四年之后,明僧绍就把他在摄山上的别墅赠给了法度,请法度将这处别墅改建为寺院,明僧绍请法度来做这个寺院的住持。因为明僧绍号“栖霞”,因此这个寺院就起名为“栖霞精舍”。此后这个寺的名气越来越大,就改名为“栖霞寺”,而后又因为栖霞寺的名气,就连栖霞寺所在的山,也改名为“栖霞山”。用自己的字号改名一座山,以我的理解,这比被人称为“征君”,应该要光荣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