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再见,香港书展;上海书展,再见!(1)

2016-07-31 11:10:03      参与评论()人

本月3日,《上海书评》刊发了罗新的《走向金莲川——一场事先张扬的远足》,讲述了他要从元大都走到元上都的缘起和计划。

说走就走,7月9日,罗新(@罗新PKU)在微博上写道:“第十四天了。从健德门出发,经大口、皇后店、皂角屯、龙虎台、居庸关等捺钵,昨天傍晚抵达李陵台,看马兰花在夕阳下摇曳,长草覆盖的古城依然雄壮,东望上都,南眺燕山,觉得一切疲累都是值得的。明天就到上都了。”

7月11日,罗新在微博上总结道:“历时十五天,行程425公里,昨天,多年来正蓝旗最热的一天,走到上都,完成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徒步考察。感谢朋友们,感谢山川草原。”

广大网友纷纷给罗老师点赞:

@大漠孤烟2022:是学者亦是诗人!

@复旦王振忠:历史学研究的魅力与乐趣。

@太史政-曲直乡人:想起了八十年代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徒步考察长城的那三位“华夏子”!

@Juin_tinai:还真像Bill Bryson的《林中漫步》改编的电影中的场景,一对老友,走过了烈日,走过了风雪,走到双脚流血……在影片中扮演Bill Bryson的Robert Redford当时已经79岁了。人类多么的渺小和脆弱,但生命又真是有无限的可能。

@执手念相闻:期待早日拜读到冷师的考察日记。

说完罗老师的壮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据The New York Times报道,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于当地时间7月8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托林顿逝世。他本科和硕士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曾参与二战。战后在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当时研究的是“马铃薯对爱尔兰历史的影响”。1947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指教,直至1987年退休。他的父亲约翰·托马斯·麦克尼尔(John Thomas McNeill)和他的儿子约翰·罗伯特·麦克尼尔(John Robert McNeill)都是历史学者,前者致力于教会史,后者专注于环境史。

去年9月,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追求真理:威廉·麦克尼尔回忆录》,他的儿子约翰·罗伯特·麦克尼尔撰写了序言。其中提到:

父亲威廉·麦克尼尔作为历史学家最杰出的成就是支持世界史。在他年轻时代,在美国学习历史意味着学习美国史和欧洲史。正如他在本书阐释的,他的视野得以扩展得益于一个偶然机会,有一次他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读到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著作。1934年,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前三卷业已出版,作者从宏大的视野揭示了对很多地域文化史的认知,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和北美。汤因比重视中国和日本、印度和伊斯兰世界,一定程度上还包括非洲和前哥伦布美洲等地区的研究。父亲受到这一世界主义的启发,不久便立志书写一部全球范围的历史。

三本书奠定了威廉·麦克尼尔在史学界的声望,一定程度上在美国建立了作为合理的学术志业的世界史学科。它们分别是他的人类总体史《西方的兴起》(1963),人类史上的疾病研究《瘟疫与人》(1976),对世界历史中军事组织和技术的研究《竞逐富强》(1982)。这三本书都强调人类共同体的相互联系,这些书和几乎他所有著作皆反对国别史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