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送谷孙老同学一程

2016-08-07 11:08:23      参与评论()人

陆谷孙的思考不像编词典那样单纯,对当今世界有着许多牵挂、许多思考、许多见解和许多忧虑,在沉思默想中,他变得有些内向而忧郁。

深夜,接陆灏电话,说陆先生发病住进医院,很危险。以后几天,每天他都来电话,告知陆先生的病情,最后一次,他说陆先生的女儿回来了,总算见到一面,意思是陆先生很难渡过这一关了。7月28日中午,楼乘震来电话告知,陆先生去世了。可见,关心陆先生病况的人很多。

在同一时期复旦大学毕业的同学中,除了新闻系同届毕业的同学每年相聚几次,其他接触较多的除陆谷孙,还有朱维铮、吴中杰两位先生。在复旦,他们三人的私交也不错。朱先生走了,吴先生远在澳洲,一年只能见上一面,平时能交谈的就只有陆先生了,而且住地隔路相望,见面交谈也很方便。所谓交谈,也都是路边人语,我走路,他散步,有时相遇,就陪着他围绕宿舍走上一圈。我们彼此也有过往,到家中小坐,也只是一杯清茶,谈上片刻,各奔东西。

我称他为“谷孙同学”,已经超越了复旦校友的概念,我们的确在同一个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授课。我在新闻系读书时,除了新闻专业课是本系教师讲授,其他的课都是由中文、历史、哲学、外语诸系教师上课。有时又会分别和中文系、历史系或外语系的同学,在某一教室里听某一门公共课。不是专题讲座,是要持续上一个学期的课程。那时的复旦就是个大染缸,各系学生在缸里染来染去,彼此有着交流,受各系学术的熏陶,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感到收益多多。

有了这样的交流和了解,我们共同的话题就很多,从校园内的佚闻趣事如捉蚊子、打麻雀,到校外五角场地摊、校门前的三路有轨电车叮当叮当的铃声。谈得较多的还是教授的风范和派头:一根手杖、一个提包、一件派克大衣,知识分子的自高、自傲和自尊,个性都很鲜明。谷孙常常感叹在复旦校园难以看不到这样的风景了。他现在已是名重一时的教授,但仍然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称他们为恩师。在复旦的各系中,外文系是小系,每年招生不多,教师也不多,但名师倒是有多位,尤其是徐燕谋、葛传椝两位教授,不只是外文好,而且博学宏达,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谷孙称赞他们教学生是“精雕细刻”。他继其薪火,托钵传经,不但精于教学,而且精于散文、杂文及现代掌故之学。外文系名师除了杨岂深、徐燕谋、葛传椝,还有我认识的伍蠡甫、林同济,都精于中国诗画。做古诗似乎是外文系的传统。我家小女在外文系攻读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时,还参加“饺子诗社”,每月有任务有活动,学做古诗。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