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家有图书便不贫(1)

2016-10-09 11:05:02      参与评论()人

翁思再,1948年生。京剧学者,剧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学术著作有《余叔岩传》《京剧丛谈百年录》(主编)《余叔岩研究》(主编)《非常梅兰芳》《翁思再评说谭鑫培》等,剧作有《大唐贵妃》《玄奘出关》《道观琴缘》及中日合作的舞剧《杨贵妃》等。

顶层书房,《大英百科全书》和《韦氏大词典》最显眼

中间书房之一面,触目即是戏曲史料

集宋诗联在最底层书房

翁思再的堂名叫“范余馆”,意指以余叔岩为典范。对余叔岩其人其艺,他可谓一往情深。少年时学戏,他先学杨宝森,后经几位老师点拨,转而去学杨宝森的老师余叔岩。为写《余叔岩传》,他辗转找到隐居沪上四十年的余叔岩二女儿余慧清,“在她生命的最后八年,我经常在她身边,听她讲往事,跟她一块吊嗓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以“范余馆主”为笔名在《新民晚报》写“马上评”专栏,常以三五百字点评当天文化热点,言及京剧往往一语中的。远在北京的朱家溍是《新民晚报》老订户,听说翁思再就是范余馆主,特意为他题下堂名寄到上海。翁思再对朱先生的墨宝视如拱璧,特意装成匾额,悬在书房门外。

类似故事还有许多,都藏在翁思再的书房里。他的书房共有上中下三间,如此优裕的读书、藏书条件,真不知羡煞天下多少爱书人。更令人艳羡的,则是他与老辈名流的往还交游。作为知名京剧研究者,他藏书中最多的便是戏曲相关资料:辞书、传记、画册以及各类史料汇编,其中以梅兰芳的资料为主。翁思再曾在《百家讲坛》讲过梅兰芳,与其子梅葆玖更有三十多年交往,“梅葆玖先生很爱演我为他写的《大唐贵妃》”。这个戏将于12月初以新面貌在北京与戏迷见面,“这个本子是根据葆玖先生的生前指示修改的。我一定要完成他的遗愿,让他在九泉之下安息”。

与另外两位老辈结下的缘分,也让翁思再铭感在心。一位是王元化。翁思再几乎收集了全部王先生著作的签名本,“王先生爱看戏,晚年他经常与老友们看戏,我在旁作陪,他每年生日都会办一场“堂会”庆生,都由我来张罗”。在王先生凭籍京剧阐发理论思考的文章中,不时出现翁思再的名字。王元化先生晚年自编自印的京剧理论著作线装书,签名钤印、编号No.1的那一本,就在翁思再书柜里,成为他藏书中的珍本。另一位就是刘曾复。提起刘先生,翁思再连称“奇人”:“他老先生是科学家,搞生理学的,但是对京剧极有研究,不仅懂戏,还能演戏、写戏、编唱腔、打把子,还能给专业演员说戏。他脑子存着几百出戏的全剧腔词。他还研究京剧脸谱,获得梅兰芳的首肯,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翁思再担任《新民晚报》驻北京记者期间,是刘先生家里的常客,学了好几出戏,讨教了京剧、音韵方面的学术问题,还获赠一些珍贵图书。刘先生所著《中国京剧脸谱图典》,是翁思再的爱读之书。

而最早对翁思再研究京剧产生影响的学者,则是去世不久的叶秀山。翁思再记忆中买的第一本书,是秋文的《京剧流派欣赏》,“顿时眼界大开,原来京剧背后有大学问”。后来他偶然得知秋文就是叶秀山,这才恍然大悟,立刻到中国社科院去拜见,成为往年交。在叶先生的指导下,翁思再购备了一些中外哲学著作,将美学理论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抒情模式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