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敲,敲,他终于敲开了诺贝尔的门(1)

2016-10-14 12:10:06      参与评论()人

■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获奖创造了历史

鲍勃·迪伦(右)与诗人艾伦·金斯堡(左)在凯鲁亚克墓前共同祭拜,艾伦·金斯堡曾写推荐信希望鲍勃·迪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16年10月13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折合约610万元人民币。

《综艺》评论说, 鲍勃·迪伦的获奖打破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传统。传统上,获奖者的得奖依据是其出版的书籍,尽管迪伦出过诗集、一本写生集以及一本名为《编年史:卷一》(Chronicles: Volume One)的回忆录,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流行音乐领域。鲍勃·迪伦的获奖创造了历史,如同当年丘吉尔以二战回忆录、罗素以哲学著作获奖一样。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自1993年小说家托妮·莫里森获诺奖以后,鲍勃·迪伦是二十多年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说,75岁的迪伦是“英语文学传统中的伟大诗人”,她将迪伦的作品与古希腊两位诗人荷马和萨福的作品相提并论。达尼乌斯还对记者说,她希望瑞典学院不会因为这一选择而受到批评。

“迪伦出版的大量专辑均涉及社会环境、宗教、政治和爱情。”也许是为了防止大家批评迪伦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个音乐家的事实,瑞典学院在一个简短的声明中表示,“迪伦的歌词一直在出版新的版本。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惊人地多才多艺,在绘画、表演和写作方面都积极而活跃。”瑞典学院补充说,“自1980年代末以来,迪伦维持着标志性的偶像地位,他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影响是深刻的。”

有意思的是,在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几个小时,Twitter上一个自称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账号称自己已经获得诺奖。过去一两天,中国诗歌界一直在流传阿多尼斯获奖的消息。

与其说他是音乐人

不如说他更加是诗人

国内知名乐评人孙孟晋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说鲍勃·迪伦是一个音乐人,不如说他更加是一个诗人。

“他早期的唱法和诗有很大关联,歌词的创作受金斯堡等垮掉的一代影响很大。他善于把各种意向写进诗里,有时候用嘲讽的方法,有时候又特别悲伤,比如我很喜欢的一首《Sarah》。”孙孟晋说,“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回忆录《编年史》是音乐家的回忆录中最棒的。他对人性看得特别透彻,也喜欢恶作剧,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我觉得这个奖对他就是锦上添花,他获不获诺奖,都不影响他在我们音乐人心中的地位。”在音乐评论人郝舫看来,鲍勃·迪伦首先是一位音乐家,“他的歌词如果单独印出来,照着读,力量就没有和音乐在一起时那么大。但他也是一位作家,他在遣词造句、文字节奏感上确实伟大。在我看来诺奖是比较传统的,趋向比较稳定的文体风格。这次(颁给鲍勃·迪伦)或许有一种含义,就是肯定一种比较离经叛道的美学风格。鲍勃·迪伦的歌词晦涩、隐喻、富有哲学,虽然在现在看来不是最前卫的,但它象征着一种美学风格。”对于一些国内批评家的质疑,郝舫告诉早报记者:“鲍勃·迪伦的文学修养是不容置疑的。很多人说不好,我想是不了解造成的隔阂。迪伦对当代文学艺术和思想史的巨大影响无可否认。我只是很好奇,他本人对于诺奖是什么态度。”